《卜居》,屈原说:算卦神马的有个毛用?

标签:
楚辞卜居屈原文学文化 |
分类: 走进唐诗的前生 |
讲完《天问》以后本来要讲《九歌》的,但女儿反映实在太难,考虑了一下,《九歌》、《橘颂》之类的,还是到了中学阶段再学会比较好,所以今天就拿了《楚辞》里面一篇比较简单的来说。这篇虽然被收入了《楚辞》,但并不是诗歌,而是一篇记叙文,记载了屈原蒙冤时的一个小故事,这就是《卜居》。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卜居》译文
屈原被流放后,三年没能再见楚怀王。他竭尽智慧效忠国家,却被谗言谤语把他和君王遮蔽阻隔。他心烦意乱,不知怎么办才好。于是去见太卜郑詹尹,说:“我有些疑惑,希望借助您的占卜帮我决断一下。”郑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去龟甲上的灰尘,说:“先生有何见教?”
屈原说:“我是宁可诚实勤恳、朴实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靠逢迎来摆脱困境?是宁可锄草卖力耕作呢,还是交游权贵以成名?是宁可不忌讳的说真话危及自己呢,还是顺从俗习搏取富贵而苟活偷生?是宁可超脱世俗而保持真性情呢,还是阿谀逢迎、强颜欢笑去侍奉贵妇人?是宁可廉洁正直以保持清白呢,还是圆滑迎合,油滑软化去谄媚附势?是宁可昂然独立如同千里马呢,还是像浮在水中的野鸭一样随波逐流保全自身?是宁可与良驹并驾齐驱呢,还是跟着劣马的足迹走?是宁可与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同鸡鸭在地上争食?这些哪个吉哪个凶,哪个该放弃哪个该遵从?这世道混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反认为轻;黄钟大吕竟遭毁弃,瓦釜陶罐却如雷鸣;谗佞小人嚣张跋扈,贤明高士沉寂无名。唉,沉默吧,谁能知道我的廉洁忠贞!”
郑詹尹放下蓍草抱歉地说:“尺比寸长但也有短处,寸比尺短却也有它的长处;世间万物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了的时候;术数有占卜不到的事情,神明也有不通晓的地方。请您秉持您的真心,去实行您的意愿吧,用龟甲和蓍草实在不知道如何解答您说的这些事情。”
《卜居》赏析
严格说来,《卜居》并不是诗歌。但它作为《楚辞》中间的一篇,还是把它当作楚辞的变种来欣赏吧。
卜居,意思是通过占卜来决定去从取舍。在这篇文章中,虽然是记叙的屈原向郑詹尹问卜的事,但实际上还是借连珠炮似的八对设问,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态度。
看看这种“宁……将……”的句式,我们就能明白,这就是一种反问,例如“吾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实际上是肯定了靠自己的“力耕”“诛锄”天下“草茅”,而不愿向腐朽的权贵折腰的行为;“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则明显的不屑于与“鸡鹜争食”而要与“黄鹄比翼”。——很多情况下,说反话,搞反问,往往比正面回答、反驳更有力量!
而且,这种句式中还采用了对比,用“超然高举”与“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相比,以“昂昂若千里之驹”与“泛泛若水中之凫”对比……两相并立,高下立判。
与《离骚》一样,本篇中还用了很多譬喻﹐尤其是“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四字一句,音节嘹亮,对比强烈﹐能很好地把激愤的情绪爆发出来。
因此到了最后,詹尹也只能“释策而谢”,说“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大佬,您就是来吐槽的,何必为难我呢?
历代文人对《卜居》都有较高的评价。
宋代朱熹《楚辞集注》:“屈原哀悯当世之人习安邪佞、违背正直,故阳为不知二者之是非可否,而将假蓍龟以决之,遂为此词,发其取舍之端,以警世俗。”
明代许学夷《诗源辨体》:“屈原《卜居》,思若涌泉,文如贯珠,妙不容言。”后世辞赋杂文中宾主问答之体,即滥觞于此。
好了,今天就先说到这了,下回咱们再说说屈原变法为什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