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迷恋技术,不要逼死自己!

(2018-10-20 15:42:32)

不要迷恋技术,不要逼死自己!

 

学点技术很有必要,迷恋技术会走火入魔,

如果你永远在技术层面震荡,你永远就都会有较大的进步。

只有懂很多技术,又超越技术层面,你才能真正的利用好技术

 

我思考过很多年,我才意识到散户研究的那“葵花宝典”根本不存在

K线组合,波浪理论,江恩理论,缠论,等各种理论都可以赚钱,可以赔钱。

90%以上的人都在研究技术,整天都在学习技术,讨论技术,看各种技术论坛

无非就是在寻找“葵花宝典”,这样来满足自己“一夜暴富”的贪婪心理。

每个人都希望一夜暴富,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希望“财务自由”

 

为什么学习什么技术,都不能一夜暴富呢

或者要求更低一点,为什么学习各种技术都很难成为赢家呢?

当然我开始也相信学习技术可以暴富,后来我觉得好像很难,

后来从把想暴富的要求放低到成为赢家

后来,我发现,技术就是个屁!

最后我发现,只要你超越技术层面,技术就能为我所用,就能帮助我们赚钱。

 

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曾经也百思不得其解!

看看股票群里的那些战友们,他们为什么牺牲,为什么阵亡?

他们可都是研究技术的聪明人,他们很多都是大学生,博士,硕士,

有些朋友是上海交大的,有的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

当然他们和爱因斯坦这个股民比起来,总之高智商的人很多。

而在市场里,智商并不是最重要的,聪明人一样具有人性的贪婪与恐惧

市场里利用的就是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所以高智商的人一样亏钱

 

为什么研究技术再多也无用? 这的一点是我多年后才明白的。

这个不太好理解,普通的人需要十年以上的阅历才能明白。

技术是什么玩意? 那就是如何买入,如何卖出的。

我们90%以上的人都在学会用什么技术可以买入就涨,这就是我们投资者苦苦寻找的“葵花宝典” 偶尔买入就涨,这是运气当中的一部分,买入就套也是正常。但他们却把成功当成对技术的运用上。

 

技术在牛熊不同周期效果的不同。你的技术在牛市里运气好的不行,技术行云流水,赚的不错。但到了熊市里还用这一套方法,就会连连割肉的局面。为什么牛市里多股神,熊市里灭股神,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把在牛市里取得的成功,归结与技术层面的高超,这是可笑的。

 

技术基本上用在了如何买的上面。自古有句名言,“会买的徒弟,会卖的师傅”!

90%以上的散户都用某技术会看趋势,都会在自己认为还要涨的时候买入

但是,他们不会如何卖出。 他们在技术上就是死在这里。

 

从技术上买入,并不会100%的上涨,遇到下跌的股票怎么办?

我们有两种选择,

1,  持股继续等待,

2,  果断止损

 

通常用技术流操作的人,99%的散户会选择持股等待,这就是人性的作用!

买入后下跌,我们选择等待有两种结果

1,  反弹,我们解套,甚至赚钱。

2,  下跌,我们深度套牢,股价腰斩,再腰斩。

 

正因为我们之前有了不止损,而带来了1的这种好结果,我们没有止损最后反弹,还然我们赚了钱。所以这种不止损带来的甜蜜始终挥之不去。这种情景经常是发生在牛市里。而当市场已经发生了转换,但我们还自知的熊市里,我们买的股票下跌也采取捂股的方式。我们下的仓位太重,为了避免止损造成的损失,我们愿意选择继续持股等待,可是股价没有反弹,

我们持有的股票越跌越多,亏损幅度大的让我们无法接受,这样我们就用“过度希望”来代替思考,我们希望这个股票还有反弹,我们希望大盘能好起来,我们希望政府救市。

 

然后,熊市是那样的漫长啊,我们曾经的“过度希望”在无数次利好中继续杀跌,我们对市场已经从过度希望变成了绝望,我们此刻明白了,市场的下跌从来不考虑我们的希望。最终我们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含泪割肉。然后又开始买入新的股票。

 

散户投资者无论学习什么技术,他们都无法逃脱这个亏钱的圈圈。这个圈圈是什么?那就是过度的希望。所以你学习什么技术都是个韭菜。你研究天下所有战法,天天看财经新闻也要大亏。因为你始终被人性在束缚,你的技术永远无法发挥出应该有的价值。

 

其实,所谓的技术派,他们在买入段是技术派,而在卖出端是“盈亏派”,他们卖不卖主要看盈利了没有,靠自己的感觉去把握卖出。通常盈利了很快就会卖出,因为他们都“不贪”。如果亏钱了通常都捂着,亏钱不卖。一旦股票持续下跌,就和它抗争到底。最终忍无可忍才割肉。

 

一个技术流,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成为赢家。而要悟到这一点,一般人至少需要十年以上。如果你迷恋技术,希望在熊市里赚大钱,你迟早会逼死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