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我眼中的价值投资
(2017-11-27 07:55:27)
标签:
操作策略缠中说禅炒股为生 |
我周围很多的朋友,都觉得我过的很快乐,但他们却很难明白,我之所以能长期保持这种快乐的状态,就在于我放弃了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比如大学毕业,我放弃了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机会,选择了青岛这座二线城市,虽然青岛远不如上海繁华,发展的机会也要少很多,但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朴实的民风让我倍感舒适和温暖;上班后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在单位也深得领导重用,事业算的上是蒸蒸日上,不过仅仅工作三年,我就离开了原先的工作单位,尽管当时有着诸多的优越感和便利条件,但这种生活让我有些身心疲惫,最终我还是放弃了许多同事都眼馋的机会,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一条道路。
虽然这条路刚开始走的很辛苦,但通过多年的摸索和付出,不仅让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保障,也让我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且充实。事实上,在股市里,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学会去放弃一些东西,比如每天的热点虽然看着诱人,但未必就对你合适,如果你不能有效地去把握,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弃。只有放弃了那些不属于我们的投资机会,我们的投资环境才会变得纯净,这样我们在股市里赚钱也就相对要简单。
再把话题转回到股票上,据我了解,不少股民都曾经拥有过不少大牛股,如果当初他们懂得珍惜这些股票,好好守住自己的筹码,可能最后累计下来有着不菲的收益,只可惜就在他们低价买进这些大黑马之后,却成天幻想多赚钱,想去把握住市场里的每一个机会,于是终日在股市里忙忙碌碌,反复折腾,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最终一算账,却发现反倒是当初持有股票不动更为划算,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说实话,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早早的就踏上了研究企业的这条光明大道,其实当初这样选择并没有人指引我,也没有参考什么经典著作,纯粹就是一种下意识的反映。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进入股市后也是从K线等技术指标着手,无奈对这些东西始终不开窍,又没有任何兴趣,所以才转而去研究企业的基本面,只是没想到这条路越走越宽,而且越来越上瘾,现在与其说我是对股票有兴趣,还不如说我喜欢研究企业要更为确切一些。
这虽然只是个假设,但实际上真要做到也不算太难,只要你选对股票,耐住寂寞,或许就是件很轻松的事。所以,对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这些小企业,如果你运用的不好,可能会让你的资金很快就打水漂,但如果你合理有效的去捕捉里面的机会,就很容易做到人们常说的“财务自由”的生活状态。
尽管我一直把我的投资行为也定义为价值投资,但我这种“价值投资”和大家通常所理解的价值投资应该存在着很大区别。有的人喜欢照搬书本,墨守陈规,对我投资过程中的一些操作细节可能无法理解或者不予认可。在我看来,价值投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只要把握住“价值低估时买入,价值高估时抛出”这个本质的东西就行,至于那些操作上的细节,我想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同样一个投资标的,每个人由于认识、了解的程度不一致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且在估值时还可能会受个人偏好甚至情感因素的影响。
这就好比现在时兴的选秀比赛中,评委们对选手的评估并没有统一、严格的标准,如果大家都参照一个模式去打分,那类似李宇春、曾轶可这样的选手或许就会早早退出选秀舞台。
在总结了我的一些投资心得之后,我发现我在价值投资的认识跟大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科技股能否成为价值投资的标的?由于巴菲特从不参与科技股,加上国内的科技股良莠不齐,业绩波动较大,于是众多的价值投资者认为参与科技股就是投机,而不属于价值投资范畴。关于这一点,我不想再多说什么,因为我历年的投资行为就已表明我的立场,对外你可以看看苹果的市值,对内你也可以看看航天信息上市后的表现。和这些人的观点正好相反,我认为在一些新兴的科技领域,存在着很多的投资机会。
2,价值投资是否只能投资优质成长股?长期以来,我们在列举价值投资的范例时,一般都只提那些业绩持续成长、股价逐年递升的优质股,而对于那些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企业,往往会把他们排除在价值投资范畴之外。而事实上,投资成长性的企业应该只是价值投资的一种,每家上市公司都有其一定的价值,只是价值的高低有所不同,只要在股价偏离价值中枢下方时买入,我认为都是一种价值投资的行为。当然对我来说,选择成长性的优质股要更容易一些,那些非成长股的估值和投资机会我并不容易把握。至于选择哪种类型的价值投资品种,则与投资者的投资习惯以及资金规模有一定关系。这跟我们选择打折商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买进低估的股票和买进打折商品其实是类似的,我在这里打个简单的比喻:我们出去旅游时住酒店,假如说如家酒店打6折,很多普通的老百姓可能就会疯抢,因为他们觉得超值,而那些对住宿条件要求较高的人可能就对此无动于衷,即便价格低至3折他们甚至也不会去住;相反,如果是原价2000元的某高档酒店,价格打对折,很多经济条件不错的出游人士就会去疯抢,而那些经济状况相对一般或者不习惯高消费的人,仍旧会觉得房价过高不愿去入住。股票投资其实也一样,有人喜欢高价的优质成长股,有人则青睐那些低价垃圾股,所以ST股尽管为那些喜欢高价优质股的人所不屑,但有些却成了大黑马,价格甚至到后来超过了那些高价股,如ST高陶、ST昌河、ST合臣等。尽管这类股票大都存在一些投机因素,但也不排除背后蕴含着某些大众没有意识到的投资价值。
3,价值投资是否等同于长线投资?很多人都习惯认为价值投资就是买进股票后长期不动,这种观点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企业的价值本身就是随着他的经营状况在变化,而股价又是在不断的波动,这两个变量相结合,也就注定了股票的估值会是个动态的过程,而并非一成不变。以600892
ST宝诚为例,这只股票在第一大股东变更之前,他的价值仅限于其壳资源,与ST宝利来这种袖珍股的价值是类似的,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而当新股东以19.35元的价格买入1232万股之后,尽管他的经营没有任何改善,但其估值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对于ST宝利来,其投资价值明显就提高了很多,这也是华宝基金和深圳一家私募大量买入该股的原因;一旦大股东对公司进行重组并有了一个清晰的资产置入方案,这只股票又将有个价值重估的过程。所以在分析任何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时,我们都要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而不能刻舟求剑,忽略事态的一些变化。我在股票配置和操作上,也是采取一种灵活的态度,比如某只股票原本就打算持有2年,但公司的经营大大超出预期,而股价又没得到应有的表现,于是我就可能会延长持股时间;相反,有的股票在买入时会做持有2-3年的打算,但如果企业的估值与股价在短期内出现了较大变化,我有可能不到一年就会退出,比如我去年在顺络电子的操作上就是基于此原则。另外,对我来说还有个相对估值的问题。比如A和B这2只股票,如果A的股价目前是10元,我给他的估值是30元;B的股价目前是15元,我给他的估值是50元。假如2家企业的发展都和预期的一致,一年之后,A的股价涨到15元,而B的股价涨到了35元,那我或许就会认为A的估值优势相对B就要突出很多,于是我就可能会卖出一些B转而增持A。比如我在08年出掉航信换大华就是从相对估值的角度来考虑,而最近的一些调仓同样也是这个原因。
4,估值的高低与股价的高低是否成比例?从长期来看,股票价格的表现与其内在价值应该是成正比的,但短期内则不一定,因为本身在股票的估值上大家就会存在差异,再加上机构运作的手法以及市场的一些投机因素,短期内很容易出现估值与股价倒挂的现象。当出现这种状况时,很多人往往会怀疑自己的估值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是认为整个股市的估值体系出现紊乱,价值投资已经被市场所淘汰。不过如果我们把时间放长远一点,就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自动纠错机制就会产生作用,价值低估的股票早晚都会涨高,而那些高估的股票早晚也会跌回原形,这也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价值回归。大华股份上市后的头一年,其估值始终远远低于大立科技,股价表现也相对差了很多,当时我曾在博客里说过,“不是大华的股价低估了,就是大立的股价高估了”。欧菲光上市后,我曾对比过水晶光电和欧菲光的投资价值,我当时的观点是“水晶光电的实力和投资价值以及成长性要明显优于欧菲光”。欧菲光一上市股价就比水晶高出不少,而且一路冲高,但一年过去了,这两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截然相反,欧菲光的股价也逐渐在与水晶接轨,而且有被水晶反超的趋势。最近蓝色光标的股价不断创出新高,其市值规模远远超出了省广股份,这两只股票究竟谁该赋予更高的估值,相信未来的一两年市场也会有个合理的交代。
后一篇:龙头企业牵手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