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燕南赵北
燕南赵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53
  • 关注人气:1,0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空圣道》揭开双缝干涉的诡异面纱

(2022-09-01 23:04:20)
标签:

天文、物理、科学

分类: 科学探索

 《时空圣道》揭开双缝干涉的诡异面纱

华根司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是人类今天对于光的普遍认知。在此之前人类对于光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期间人们对于光的“波、粒”之争长达数百年之久。

人们对于光的波、粒之争源于17世纪之初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提出的有关光的两个假说:一假说认为,光是类似于微粒的一种物质;另一假说认为光是一种以“以太”为介质的压力波。当时人们对于光波、粒方面的认知是模棱的、不确定的。为了确定光到底是粒还是波人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思考。

          《时空圣道》揭开双缝干涉的诡异面纱

  光的波粒之争过程中有两个著名的实验:

  一个是公元1672年牛顿著名的“光的棱镜试验”。

射入暗室之中的一束白光经过棱镜散射之后变成了一条七彩的光带,牛顿由此认为光是由微粒构成的粒子流。由于微粒振动的频率不同,因此产生出不同的颜色。虽然荷兰科学家惠更斯于1678年在法国科学院进行了光是波的论述,但由当时于牛顿已是学界封神的人物,惠更斯的理论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重视与认可,光的粒子学说占据了主导。

      《时空圣道》揭开双缝干涉的诡异面纱


  另一个著名的实验是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于1801年进行的“双缝干涉试验”。

托马斯·杨让光线通过两条平行的狭缝之后,在探射屏幕显示出了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斑马条纹,就如同两个水波经过振荡干涉后的结果一样,由此他断定光是一种波。一时光的波动性又占据了上风。

     《时空圣道》揭开双缝干涉的诡异面纱

直到20世纪初,人们确立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波粒之争才算告一段落。

  双缝干涉实验对于确立光的波粒二象性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后来科研工作者又对其进行了许多改良版或加强版的实验。其中著名的有:1909年英国学者泰勒爵士进行的“弱光源单个光子双缝干涉试验”、1979年美国学者惠勒的“双缝干涉延迟试验”、1999Kim等人的“双缝干涉延时擦除试验”等。  

通过实验,试验者分别观察到了非常诡异的结果:虽然采用单个光子发射,观测屏幕上仍然会出现干涉条纹;通过摄像观察发现光子是单个通过每条缝隙的,但屏幕上仍然出现干涉条纹;将观测摄像机移到双缝板之后,刻意观测则屏幕上出现双纹,否则仍然出现干涉条纹……

                    《时空圣道》揭开双缝干涉的诡异面纱
   

  双缝干涉的诡异现象使得人们彻底懵圈了,直至令人质疑宇宙、怀疑人生、颠覆因果。

  然而,双缝干涉真的是一个不可认知的幽灵么?《时空圣道》理论揭开了“双缝干涉幽灵”的神秘面纱。

  该理论认为宇宙由物质和空间构成,其中包含能量和信息、时间与演化。为了阐释光的真相,几年前作者撰写并发表了《光的本质》一文。

  光的双缝干涉试验之所以出现如此灵异的现象,根源是人们对于光的本质认知的偏误。

  光是光源粒子振荡时将能量传导给宇宙空间量子,然后由空间量子将能量(振荡)向空间传播的现象。空间传播的是能量或振荡,当能量遇到物质粒子之后便进行谐振与接收再现。光在此传播与接收过程中,光子只是在两端进行振荡与谐振,光子并没有参与长途旅行。光的能量是通过空间量子的振荡进行传播的,这种振荡就是光波的属性的根源,振荡在宇宙空间传播的速度就是光速;粒子振荡发光与受光粒子谐振、能量信息再现就是光的粒子属性的渊源。这便是光“波粒二象性”的本源。

  由此,双缝试验中无论灯光源还是弱光源单个光子发射,光在离开光源之后便以空间振荡——波的形式进行传播,屏幕上总是出现干涉条纹就不足为怪了。

  至于双缝板后面摄像机着意观察出现光的双条纹,只不过是观测到双缝在屏幕上的影射而已。

                           《时空圣道》揭开双缝干涉的诡异面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