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d99:是谁在读《人的末日》
(2012-12-26 09:09:55)
标签:
倒韩先锋打假勇士方舟子摆渡叟湖教育 |
分类: 倒韩文汇 |
叟湖按:
这篇署名“韩寒”的《人的末日》读后感又是韩寒作品由韩仁均代笔的铁证!
很明显,在1999年到2000年8月,正是署名“韩寒”的《三重门》发表让韩二得以大红大紫的时刻,韩二既没有心情更无暇来图书馆角落里找一本备受冷落的关于死亡话题的《人的末日》来读。
那么,为什么肯定的说就是韩仁均代笔呢?
正如hgd99所说,韩仁均因为身患肝炎被迫从大学退学,在当时无疑就是被宣布了死亡,所以,他怀揣阴暗的心理来找寻心灵的慰藉。
如果这样一篇狗屁文章以“韩仁均”名义没有人会采用而发表,但是,以大红大紫的“韩寒”名义发表,既能给韩二脸上贴金,又能显摆韩仁均的“文采”,让他感觉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想想那些千万个韩粪,居然死心塌地的迷恋这样一个集脑残弱智骗子于一身的韩二,究竟也是脑残呢还是弱智呢?
韩寒的《人的末日》读后感首见于2000年08月《零下一度》。
首先请注意《人的末日》不是科幻题材的《人类的末日》或《世界末日》,而是涉及一个严肃的哲学、社会学话题的‘死亡问题’的书。据韩寒的中译本读后感介绍:“这本书在学校书馆角落里,从登记表上可以看出未有人借过,但封面却很皱,——这很好解释,题目大吸引人了”。
值得怀疑的是一个语文常常不及格的十七岁高一学生,有没有可能在好不容易考入重点中学后,面临各门功课的压力,甚至冒着七门考试红灯的危险,跑到图书馆角落找出一本枯燥的,没有完整逻辑关系和前后内在联系的,只是由一些名人写了点对死亡的七零八碎看法的《人的末日》小册子,并为它写出读后感,还罗列一大批书名和作者---《死亡心理学》、霍班的《克莱因蔡特》···一共十来本,甚至还读了一本地摊杂志《新婚夜,新郎吻死新娘》。
这还不够,为了写这篇读后感,韩寒还不知道从哪里读了不少祭文(就是悼词),“我看到的一些中国论死的东西只有祭文。沈君烈的《祭震女文》,感人至深”,还有归有光的祭文、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祭文”。请注意,这些祭文全部用文言文写成的。一位文言文部分经常零分的韩寒能够完全读懂这些祭文吗?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吗?
还有点奇怪的是,99年底到次年上半年间正是《三重门》出版前后,韩寒忙着抄写文稿,去北京找责编袁敏,又面临退学,又忙着出书后的种种活动、应酬···得意人生刚刚开始,一块”上海的大金子“,哪还有时间读这些书,哪有兴趣去研究死亡问题。
再请注意这个语文试卷不及格的高一学生韩寒,不仅有兴趣翻阅了该书,还通过”这本小册子细细读读,还能给人许多死之内或死之外的启迪“。启迪了什么?“死之内”“死之外”都是些什么启迪?请看文中拉拉杂杂写出的几段读后感:
1,死神性别:“男性“,不仅如此,再逐条读这本书,发现更有精彩的”:”可其身上有种东西迫使你逼近,你喜欢,但你又害怕。”读过以后,我大为吃惊,以为死神就是一些上海女人。“
2,死神住处:地狱,坟墓
3,调侃和文字游戏:死”这东西不登大雅之堂,偶尔写一些也仿佛少女的日记,只待夜深人静时自己品读,并“有理,有理”地叫;“我不怕死”,也许死来临时,就“怕死我了”;“谁知鬼神,虐我太酷”“虐我太cool”,”现在我们的房屋还没你们的牢固,别说什么经受地震了,甚至在不地震时都能莫名其妙地塌了““万一死神喜欢女人,那真是个大悲剧了”···
这些东拉西扯,乱七八糟的东西究竟是谁的思想?啰啰嗦嗦列出一大堆国外作家名字和书名,除了显摆自己广闻博学,还有什么?
韩仁均早年得过肝炎,在八十年代末,这是谈虎色变的传染病,主要是生活质量的下降。但是如果不积极治疗,就可能发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这种病影响到韩仁均的心理,他孤独,他怕死,他怀才不遇,他愤世妒俗,在故纸堆里找出一些关于死亡的书看看,甚至随笔写写感想,可以理解,但是要把这些事情强行安在年方十七的韩寒头上,就未免太滑稽了。
这篇烂文要用韩仁均名字发表,肯定退稿,但发生在"天才"身上,冠上当时红得发紫的“韩寒”的名字,结果就不同了。这样看来,写《人的末日》读后感的只能是韩仁均。
后一篇:论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