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的掉书袋之一
(2012-07-20 10:59:29)
标签:
当代鲁迅青春偶像意见领袖天才作家倒韩杂谈 |
分类: 倒韩文汇 |
这一段包括两个“掉书袋”(知识点)
1.宋代彭乘《续墨客挥犀》,
经检索,彭乘(约公元1086年前后在世),字不详,筠州高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哲宗元佑初前后在世。尝赴任至邕州,并至儋耳。仕至中书检正。能诗,与黄庭坚相唱答。乘著有《墨客挥犀》十卷,续十卷;《直齐书录解题》于宋代遗闻轶事,以及诗话文评,征引颇为详洽。
2.拱手站立的“妖猫”,不结合前后文仔细辨认,还真难猜出这个“妖”,在书后的废稿里,韩寒写“天”和“夭”字,基本都是这种写法,上面一横往右连写到下面一笔,这是别字。
“拱手站立的妖猫”出自《续墨客挥犀》的《妖异未必尽为祸》一文,全文如下:鄱阳龚冕仲自言其祖纪与族人同应进士举,唱名日其家众妖竞作:牝鸡或晨ず,犬或巾帜而行,鼠或白昼群出,至于器皿服用之物,悉自变易其常处。家人惊惧不知所为,乃召女巫徐姥者使治之。时尚寒,与姥对炉而坐,有一猫正卧其侧,家人指猫谓姥曰:“吾家百物皆为异,不为异者独此猫耳。”于是人立拱手而言曰:“不敢。”姥大骇而去。后数日捷音至,二子皆高第矣,乃知妖异未必尽为祸也。
其实是猫变人,全家百物都是妖异。不知道署名韩寒(韩仁均)此时为何会做这样一个比喻,就因为一个女生身穿条纹大衣?因为知道《续墨客挥犀》的人很少,这样的比喻根本不会在读者中引起联想,反而觉得突兀和茫然。说到底,就是韩氏的显摆。
3.再看几个字的写法,“助纣为虐”的“纣”和“续”,都是绕丝偏旁,结合《三重门》其他部分和署名韩寒书稿的其他文章,韩(韩仁均)写绕丝基本就是“纣”字那样的写法。但此处的“续”是一个别字,写成言字旁了的“读”字。包括后面的“犀”也是别字,抄错了。
4.莫小米的《胶卷论》。莫小米的这个作品,在《三重门》里出现过两次,另一部分根据@勤劳十点的整理:“一车人都向淀山湖拍照,肯定都没读过莫小米关于胶卷的高见……余秋雨曾说去周庄的最好办法就是租船走水路”。
莫小米,祖籍浙江嘉善,出生于杭州。1985年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4年到《杭州日报》工作至今;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80年代中期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随笔、小小说等。
书中两次提到的莫小米的《胶卷》是莫小米的一篇散文,人生感念之三《浪费的胶卷》,全文如下:
假日,一个大家庭聚餐。
一卷胶卷,餐桌上拍掉一半。大哥提议:还有半卷,到后面小山上去拍吧,哪里春意盎然。
扶老携幼,登上小山,找一处佳境,大家合影,小家庭留影,老人们来一张,孩子们来一张,兄弟合一张,爷孙合一张,姑嫂合一张,妯娌合一张。拍了一张又一张,打胶绞尽脑汁把所有的排列组合都想遍,胶卷才终于拍到头了。
拍完了,大家就轻松了。孩子们开始打打闹闹地疯玩,妯娌们欢呼遍地肥美的荠菜,奶奶拉着最小的孙女表演《两只老虎》,连人到中年的大哥三哥也在草原上重温起儿时的摔跤游戏来。一直文静地站在旁边打量的大嫂说“那些胶卷,留着这会拍,哪有多好。”
与动物不同的是,人会用各种方式,把生命中精彩的瞬间定格、记录、留存下来,其中的一些,后来就成为艺术。可为什么,生活那么精彩,我们却往往只记录了平庸呢?也就是因为,当精彩出其不意地到来时,却没了胶卷,胶卷已大量浪费在你对生活的平庸摆弄之中。
《三重门》两次提到都没有把文章名字说完整,但读者可以大致判断是浪费胶卷的意思。
但莫小米这篇文章是写于何时呢?根据检索,这是收录在莫小米最早一部作品集《门后的风铃》的一篇文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4日第一版(定价12.8元)。其后又单独发表于《语文天地》2000年第15期。之后,中学(初中)语文学习将这篇文章作为课外阅读范文。
两个掉书袋介绍完后,我们的问题来了,《续墨客挥犀》是一部冷僻的古书,如果是古籍,目前网上拍卖价格超过2万元。如是再版书籍,都是2000年后出版的,韩仁均家的藏书真是广,包括失传的《采女传》都藏有。
即使是韩仁均有藏书,那读者会是韩寒吗?能熟读古书(古文),并能从其中采摘到自己的作品中,一方面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另外还需要良好的记忆力和引用能力,即使是传说中的“小本本”,要把一本十卷书的内容读完,然后把感兴趣的摘写下来,根据《三重门》的数百个知识点,其工作量不亚于写一本《三重门》。
韩寒拿“小本本”来为大量的知识点辩解,其实,又违背了另一个逻辑,不说大量作品的阅读需要时间,写小本本难道就不需要时间吗?读完这些书籍,语文会不及格吗?
莫小米的作品是1999年4月才出的,这个时候,《三重门》已经投稿,对莫小米的引用更大可能是在《三重门》修改时,所谓的手稿,不知道是第几个版本了?另外,和《杯里窥人》的《走出魔镜的钱钟书》一样,几乎也是书刚上市,就被韩仁均引用,这样的知识阅读和消化速度当时估计无人能及,不知道曹教授、赵主编和袁编辑等看到有怎样的感想?被唬住估计是肯定的,以至于完全不顾全书的写作逻辑和人物的矛盾,极尽赞美之词。因为,这是文人、学者的通病,实则是掩饰自己的无知。(倒寒先锋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