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功利化前移捧红早教市场  各路资本疯狂上马

(2012-03-03 09:34:41)
标签:

早教

功利化

市场

前移

广州

新浪

摆渡叟湖

教育

分类: 教育话题

 叟湖写在前面

   近年来,国内各种各样的早教机构一如雨后春笋,呈现一发而不可收的态势。但是,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这些现象无非就是包括“应试教育”在内的教育功利化正在实施战略转移,于是各地纷纷出现了“早教小学化”局面。

   反对过早开发孩子智力,不是绝对禁止早教,适可而止的对孩子进行一些启蒙教育无可厚非。但是,把早教当作一项产业来泛滥,与早教的宗旨显然背道而驰。广州幼儿教育网刊载的这篇文章让我们对早教或许另有启示,现转发供有志之士参考。

 

  

   走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十字路口,你会发现,四周居民楼的窗户纷纷被众多培训机构的电子广告屏与霓虹灯占据了显眼位置。这都是大隐于市的各种早教机构,它们中间有不少没有经过登记注册或审核批准,但这丝毫不影响年轻家长对早教的关注度。

  在这一代年轻家长心目中,孩子早期教育被摆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独生子女政策,令父母们不敢轻易拿孩子的未来作赌注。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各种早期教育投资上,家长们都抱着宁肯信其有的态度。

  一位驻外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孩子今年两岁,语言发育比同龄的孩子稍微慢一点。“为什么别的孩子都那么棒,有什么机构能帮助我的孩子补上这一课,万一孩子有缺陷怎么办?”为此,焦急的妈妈带着孩子在各个早教机构之间来回奔波。

  更有甚者为早教举家搬迁。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一位工作人员,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特地把家从海淀区西三旗搬到了朝阳区的望京地区。

  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担任董事长的刘宏冰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身边70%的家长都在让孩子接受早教。婴幼儿早期教育培训到底有什么神奇的效应,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愿意为之掏腰包?中国青年报记者赴北京、浙江等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疯狂早教令家长趋之若鹜

  在新浪网的亲子论坛上,一位妈妈刚抛出一个问题:“亲们都给宝宝们报了什么班?”就有一堆妈妈纷纷跟帖回应,平均每位妈妈给孩子报了2~3门课,最疯狂的一位妈妈回帖道:“周一奥尔夫音乐,周二周五外教英语,周三画画,周六国乐视听,还有科学课。天天紧张死我了,天天上班一到下午4点,就赶紧往家里赶。等孩子再大一点,还想练钢琴,还想学轮滑,还想……”

  在各大母婴论坛上,年轻**的讨论内容依据孩子年龄自然地分成两大块,0~6个月的婴儿,主要是关于孩子的哺乳与健康问题;对7个月~3岁的婴幼儿主要集中在上什么早教机构,上好的幼儿园需要做什么功课等等。

  “毫无疑问,早教是一个‘舶来品’。”北京红黄蓝儿童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健枥说。

  刘宏冰还记得,1998年他第一次站在台上教幼儿学英语的情景。不少家长诘问他:“孩子汉语都没有学好,怎么可以学习英语?”“孩子能叫‘爸爸’,就会说‘dad’,只是同一人称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述而已,何况语言学习是一个听说读写的积累过程。”刘宏冰当时这样回答。后来,这种观点与实践越来越被年轻家长认可与接受。

  金宝贝营运总监李颖认为,社会上很多需求是被引导出来的。2003年,金宝贝在华设立分支机构之初,整个市场发展速度并不快。自2008年开始,随着早教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接受认可,一大批早教机构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至今市场已形成能满足高、中、低端不同消费档次的早教格局。曾经的奢侈服务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以北京早教市场为例,瑞思学科英语打出的招生口号是“在中国上美国的小学”,招收两岁以上的孩子进行早教;金宝贝的早教教材号称全部从美国引进;从丹麦引进的乐高早教是让幼儿在搭积木中学习各种机械原理、建筑知识;德国品牌奥尔夫早教主要从孩子能听、能爬开始,培养他们的韵律与节奏意识;蒙特梭利早教则通过相关教具,帮助婴幼儿对事物的逻辑认知。

  选择面虽然宽,但在价格上的选择余地却并不大。算上各种折扣优惠,平均下来一节课也得100多元。一位工薪阶层年轻**的话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自己被卷入了早教风尚,送与不送孩子上早教培训班都焦虑。”

  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婴幼儿教育项目组负责人张玲实地调查后证实,“早教机构的婴幼儿教育培训收费确实比清华、北大的本科生学费还贵,但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接受了这种新生事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