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圆圆曲》与《长恨歌》

(2014-06-07 11:16:37)

摘要:《圆圆曲》和《长恨歌》分别是梅村体与长庆体的代表作品,对歌行体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圆圆曲》和《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梅村体与长庆体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关键词: 《圆圆曲》 《长恨歌》 梅村体 长庆体 歌行体诗

一、引言

歌行体脱胎于乐府诗,由七言乐府发展而来,多为七言,兼有杂言,虽号称歌行,但已不配乐。魏晋六朝以来,这种诗体不断发展,直到初唐,歌行体逐渐走向成熟,及至中唐,歌行大盛。 元稹、白居易在这一时期所作的音节和谐、铺叙婉转的歌行作品被归为“长庆体”,成为歌行体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经宋明数百年,长庆体的遗响已变得寂静无声。直到明末清初吴梅村写下《圆圆曲》等震撼人心的七言歌行,才使其又一次复苏,开创了与长庆体齐名的梅村体。

可以说长庆体和梅村体是歌行发展的两个里程碑,而二者本身也存在着很深的渊源。《圆圆曲》和《长恨歌》分别是梅村体与长庆体的代表作品,对歌行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下面,本文将从主题、语言风格、叙述模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对《长恨歌》与《圆圆曲》加以探讨分析。

二、《圆圆曲》 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长恨歌》是“以国事写情事”。白居易尽管有一些官场失意,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并没有亲身经历安史之乱,自身所处中唐也是一个中兴期,所以他不用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写这段故事只是让它作为一段佳话,流传后世。于是他对唐玄宗和杨玉环采取了同情理解的态度,也正因如此,《长恨歌》并没有以陈鸿在《长恨歌传》中“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的讽喻说教的面貌出现,而是自始至终都在歌颂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极致,摄人心魄。

《圆圆曲》则是“以情事写国事”。比起《长恨歌》之中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圆圆曲》中则多了分乱世的喧嚣和权力争斗的残忍。吴梅村虽然表面文字上多有赞美之辞,但实则满含了对吴三桂的嘲讽批评和对世事争斗不休的鞭挞,可谓是“反面文章正面做”。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吴梅村是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大动荡时期的,面对明覆清起的现实,作为前朝臣子的他,心中不能没有难言的隐痛,这便决定了他写作《圆圆曲》时不由自主地担负起了某种历史责任感。身为一代儒士的他,在这时代剧变、国家覆灭的现实面前,也没有了歌颂儿女私情的闲情逸致,所以诗篇中更多的流露出他对吴三桂的嘲讽和对乱世纷争的鞭挞。

显然,两篇著作主题的不同归根到底是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导致了他们对历史的感受和所抒发的感情带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和个人色彩。

三、《圆圆曲》 与《长恨歌》的语言风格分析

《长恨歌》无疑彰显了白居易深厚的语言功底,它叙事有致,张驰自如;抒情深挚,缠绵细腻;章法上下贯通,前后钩连;语言优美明丽,自然流畅;运用比喻、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圆圆曲》规模宏大,色彩斑斓,弥漫着时代风云,并且融合了作者的感伤。它吸取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法又融汇诸家之长,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①就大量使用律句并结合转韵法以使平仄协调、大量使用对偶句以使语言整饬等方面,它是继承了初唐四杰;就其色泽浓艳的词藻来看,又不无温庭筠、李商隐的影响,以此形成自己独具艺术个性的“梅村体”歌行。②诗中用典颇为自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以《长恨歌》之壮彩,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梅村歌行,则非隶事不办,白吴优劣,即于此也。不独作诗为然,填词家亦不可不知也。

王国维发现《长恨歌》全诗不过用了“小玉”、“双成”四个字的典故,以代指杨贵妃在仙境中的两个侍女而已,其他皆是直接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情故事。而《圆圆曲》中用典则很多,难免给人一种意为词累的感觉。但个人认为王国维这样评判也未免有失偏颇,白吴其是并无高下之分,只有风格的迥异。白居易尚浅俗,“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而吴梅村的特点则是注重精雕细刻,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博得文人喜爱。

四、《圆圆曲》 与《长恨歌》的叙述模式分析

         《长恨歌》 叙述方式和叙述视角比较单一,它自始至终按照顺叙方式和全景式的叙述模式叙事,把李杨爱情故事起因、经过、结果都有条不紊的做了交代,富于戏剧性和悲剧性。

梅村体对长庆体有了新的突破。与《长恨歌》顺叙手法不同,作为梅村体的代表《圆圆曲》综合运用了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结构手法,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使纷繁的历史事件得到了重新组合。

五、《圆圆曲》 与《长恨歌》的表现手法分析

《长恨歌》 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客观描绘了杨妃”新宠恩泽时”以及贵妃死后明皇对她刻骨铭心的思念,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天上蓬莱宫中比翼相见的情景,浪漫主义的想象,更加深化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情愫。

吴梅村的《圆圆曲》,则是完全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客观描绘.。作者借诗歌冷峻地反思了明清易代之际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所以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较为合适。同时,用事实说话也增强了诗歌的说服力。

总之,不管是以《长恨歌》为代表的长庆体,还是以《圆圆曲》为代表的梅村体都是当时当代的鸿篇巨著,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中国文化中熠熠闪光的瑰宝。

参考文献:

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9。

②   叶君远.吴梅村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