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设计
(2014-08-31 16:48:19)
标签:
数学 |
分类: 课堂实录 |
“认识米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三、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4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
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
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
|
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
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
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
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
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
一走。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3)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桌子高90(
2、判断: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6页练习一的第4、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