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考公务员金饭碗就业歧视趋利避害 |
分类: 评论类 |
报载: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度至2013年度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分别为130.5万、123.4万和138.3万,基本保持着“百里挑一”的热度。其中,大部分报考者是应届高校毕业生。
我觉得所谓“公务员招考热”,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其一,人都有趋利求优的心理——只要是毕业班的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本就是个体的一种理性的择业方向和提升自身价值的契机,这种待遇优渥,旱涝保收的工作谁不想得到呢?自古英雄也要觅封侯嘛。况且简单想想,我们每个人打小就已经经历类似的事情:从小升初的户口迁移热、择校热、留学热,到高考报名的火爆,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挤破头,直到毕业之际,那些名优大企业、事业单位不也成为毕业生们眼中的“香饽饽”和“金饭碗”,趋之若鹜。若是哪一些直观的数据来证明热度,这何尝不抵公务员招考呢?乃至更甚呢。
所以单独拿出这一现状说事而不论普遍的整体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颇显片面,首先是社会各阶层。其次最重要的一点是,舆论引导方面的选择性偏差和对问题的刻意放大——各种“热”的层出不穷,舆论导向本就难辞其咎,这次,社会舆论一边倒想到了这个问题,不能不说又在试图充当社会价值导向的吹鼓手了,以及媒体议题设置上的有意为之。这才是真正的不理性,外化为对这一现象的应激反应和狂热关注。
其二,人又是一种摆脱原始丛林法则,但却仍有平等竞争意识和尊崇社会法则心理的群居动物。报考公务员只需要当成一种青年竞争意识和尊崇社会法则进程的体现,而无需上纲上线,说他们太过功利,一味求稳,不求创新创造。首先,报考是一回事,考不考得上是另一回事。而多数是考不上的,这些“落榜”后仍求新求变的人也是普遍存在的,他们是整个社会构成体系的主体部分,但社会创新创造的进程并未停滞,每年一两百万国考生对社会的创新创造有多少决定性作用?
所以单独拿出这一现状说事而不论普遍的整体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颇显片面,首先是社会各阶层。其次最重要的一点是,舆论引导方面的选择性偏差和对问题的刻意放大——各种“热”的层出不穷,舆论导向本就难辞其咎,这次,社会舆论一边倒想到了这个问题,不能不说又在试图充当社会价值导向的吹鼓手了,以及媒体议题设置上的有意为之。这才是真正的不理性,外化为对这一现象的应激反应和狂热关注。
其二,人又是一种摆脱原始丛林法则,但却仍有平等竞争意识和尊崇社会法则心理的群居动物。报考公务员只需要当成一种青年竞争意识和尊崇社会法则进程的体现,而无需上纲上线,说他们太过功利,一味求稳,不求创新创造。首先,报考是一回事,考不考得上是另一回事。而多数是考不上的,这些“落榜”后仍求新求变的人也是普遍存在的,他们是整个社会构成体系的主体部分,但社会创新创造的进程并未停滞,每年一两百万国考生对社会的创新创造有多少决定性作用?
实际上,“公务员热”是有所降温,或者说在试图“祛魅”以达到降温效果——今年一些相关新闻侧面说明了这点。比如泸州古蔺县28岁公务员辞职、浙江一位年轻公务员的母亲在微博上向省委组织部长抱怨儿子酒场太多的新闻等,其所揭露的“围城效应”和负面效应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后进者的决策;比如从去年开始,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纷纷开始推行公务员聘任制试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考碗族”,“金饭碗”将沦为“泥饭碗”,“祛魅效应”也由此而出。此外,近些年由于一些或大或小的贪腐问题、特权垄断等,早已透支了公务员系统的公信力和美誉度。舆论压力高过以往任何时期,这种“自毁效应”也在发生着巨大影响。
此外,由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曾经发布的一项“国家公务员招考中的就业歧视状况调查报告”也是值得一提的。报告显示,调查的一个时期的国家公务员近万个岗位,全部存在健康歧视和年龄歧视,此外招考还在政治面貌、性别、户籍、年龄等方面存在歧视性要求。这让我联想到其他社会单位招考乃至工作生活上,是否也存在这般不公正的竞争体制、用人机制和处事作为,从而衍生出“拼爹”、“拼关系”等充分利用裙带关系的种种怪现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雪上加霜?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越演越烈,要相对比透明度已经很高、公开公正性已经很好的国考还甚。
此外,由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曾经发布的一项“国家公务员招考中的就业歧视状况调查报告”也是值得一提的。报告显示,调查的一个时期的国家公务员近万个岗位,全部存在健康歧视和年龄歧视,此外招考还在政治面貌、性别、户籍、年龄等方面存在歧视性要求。这让我联想到其他社会单位招考乃至工作生活上,是否也存在这般不公正的竞争体制、用人机制和处事作为,从而衍生出“拼爹”、“拼关系”等充分利用裙带关系的种种怪现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雪上加霜?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越演越烈,要相对比透明度已经很高、公开公正性已经很好的国考还甚。
所以,分析比较优势,谁不想赌一把人生?哪怕是心存侥幸和走走过场。社会已然成了一个酱缸,我如何涅而不缁,置身事外?不是被骂抱残守缺,就是被骂逆潮流而动。而当青年人都对公务员不感兴趣时,即便待遇再优越也不感兴趣时,那则更糟糕,不是吗?除非你能像“92派”一样,放着官员位置不坐,而大胆冒进,下海经商,缔造业界传奇。
不要单纯从青年人身上找问题吧,是不是这个社会本身就有一些积弊和痼疾催生了人们的浮躁、侥幸、逃避心理?解决这些积弊和痼疾才是当务之急,先给青年人一点社会安全感,再说别的。
不要单纯从青年人身上找问题吧,是不是这个社会本身就有一些积弊和痼疾催生了人们的浮躁、侥幸、逃避心理?解决这些积弊和痼疾才是当务之急,先给青年人一点社会安全感,再说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