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齐彭寿是小白河南岸齐栾集村人,生于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一日,即农历辛巳年的年末,距壬午年大年初一仅有四天。
那时日本鬼子闹得正凶,整个冀中,到处是一派兵荒马乱、鸡犬难安的景况。但添丁进口还是给这个四辈单传的农家带来了欢欣和希望。
喜添大孙子,又逢新年到,可谓双喜临门。爷爷齐贤亲自研磨,挥笔写了两副春联,贴在了屋门和院门上。
屋门春联写的是:
今朝喜得子前子;来岁能做人上人。横批:满门皆福。
院门春联写的是:
家添新丁麒麟送子;人增福寿凤凰初鸣。横批:瓜瓞绵绵。
由于孩子是年根儿下生的,爹齐治平便给起名叫迎年。爷爷齐贤听了略一思忖,说,迎年算小名吧,大号不能叫这个。我想好了,大号就叫齐彭寿。
爷爷齐贤不但庄稼活样样精通,还会纺线织布、编筐编篮编鸟笼、吹笛吹笙弹三弦,也懂些算卦看宅子的门道。早年曾读过两年私塾,识文断字,能写漂亮的颜体字,还打得一手好算盘,人送外号齐大能耐,是齐栾集村的名人。他常跟人们讲,他们老齐家这一脉,人丁一直不算旺,而且男的都短寿,很少有活过六十五岁的;女的倒是寿数较高,一般都能活过七十岁,甚至活到八、九十岁。已经十几代了,都是如此。他又说,传说中那彭祖活了八百八,俺让孙子大号叫“齐彭寿”,就是想让孙子像彭祖那样寿命长长的。
但是,就在那年五月份,刚刚三个月大的小彭寿却几乎夭折,差点让爷爷齐贤的愿望落了空。
那天,为躲避鬼子扫荡,娘齐杨氏抱着小彭寿,加入了跑反的人群。途中,娘齐杨氏把不停哭闹的小彭寿扔到了柳树沟。等到随着人群往家返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时辰。齐杨氏在柳树沟找到了还喘气的小彭寿。抱回家后,彭寿两眼不睁,手脚不动,气若游丝,高烧不退,只偶尔发出病猫般嘤嘤的哭声。爷爷、奶奶又急又怕,赶忙打发彭寿的爹齐治平去北乡请来了颇有名望的医生冯先生。
这冯先生果然名不虚传,连续三天,又是扎针,又是推拿,还灌了六次汤药,终于把小彭寿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冯先生却不无忧虑地说,能救过来是孩子命大,但这场病恐怕对他日后的发育会有妨碍呢!冯先生轻轻叹口气,摇摇头,又说,唉!但愿我的担心多余,祈盼孩子安然无恙吧!
小彭寿九个多月的时候就能清晰地说话了,奶声奶气地叫爹,叫娘,叫爷爷、奶奶,声音脆生而甜美。到一周岁时,便能奓着两只小胳膊满地行走了,而且走得稳稳当当。只是一家人吃惊地发现,冯先生当初那句“恐怕对他日后的发育会有妨碍”的话,竟一语成谶——小彭寿的身高长得很缓慢,前胸、后背却异常凸起。随着年龄增长,他的个头儿比其他同龄的孩子矮了一大截,前鸡胸、后罗锅的特征越发明显,细细脖项支撑着的脑袋倒是比别人家孩子大了一号。
这样的孩子在外人看来是遭嫌恶的。但长相不受人待见的小彭寿,却有一个让人称羡的长处,那就是口齿伶俐,说话很招人喜欢。从他嘴里说出的话,总是那么中听、顺耳,善解人意,让人感到惊奇,不知道他是从哪里、跟谁学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人们对他那长相的嫌恶,反而倒对他生发出了些许的好感与爱怜。
齐彭寿五岁那年,娘又诞下一个男孩,让这个渴望人丁兴旺的家庭欣喜万分。但是一家人高兴了没几天,就发现孩子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嘴不张,眼不睁,肤色惨白,身体不时抽搐抖动。彭寿爹又一次请来了冯先生。冯先生细细地看过之后,摇头表示无能为力。爷爷奶奶和爹娘恨不得给冯先生跪下,恳求冯先生无论如何救救孩子。小彭寿仰着头,用两只小手拉着冯先生的胳膊,使劲摇晃着说,冯爷爷,俺的命是您救下的,您就再救救俺弟的命呗!
冯先生摸摸小彭寿的头,说,好懂事的乖孩子!又指指炕上襁褓中那个几无声息的婴儿,对一家人说,这孩子命该不成人啊!他这是脐风病,也就是常说的“四六风”,无药可医,神仙也没法……
以后的几年中,齐杨氏又接连生了两个闺女,但只存活了一个。这个活下来的闺女的名字,也是由爷爷齐贤给起的,叫齐彭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