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古诗,写尽读书人的心境
(2024-02-27 08:53:52)分类: 文史 |
一
《霁雪》
唐·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中唐诗人戎昱笔下的雪夜读书,很容易让人想起孙康映雪、刻苦读书的历史典故。
晋代的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灯,一到“冬者岁之余”,常为无法夜读而发愁,并为此绞尽脑汁。
他曾试着在月光下读书,但光线太暗,终究作罢。后来,他偶然发现大雪过后万物一片空明,于是开始借着窗外雪光继续苦读。
凭着这种精神,孙康最终学有所成,官拜御史大夫,其后人更以映雪堂为堂号,世代瞻仰。
这首诗里,戎昱未必有没钱买油灯的贫寒,但一定不缺少孙康苦读的热忱,同样书窗雪明。准确地说,戎昱面临的场景是雪后初晴:日暮时分,冷风卷走了层层寒云,天空逐渐放晴。远处的江烟随之消散,垂柳因为积雪的消融也变得再度轻盈起来,整个天地如水洗般清明。
但最令戎昱惊喜的,不是远方美景,而是眼前屋檐之下尚未被人打扫的残雪,在书窗下堆积。有了这些洁白的残雪,戎昱想到的是今晚又能映着书窗雪明漫读诗书,又得一夜书香与雪明。尤其是此刻已是雪霁初晴,倘若晚上再有明月当空,那岂不是“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此等一尘不染的环境,倘若不用功读书,戎昱必会认为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月色与雪色。
耶律楚材也不愿辜负读书人的初心,也常在“寒斋冷坐无人寐,雪映书窗一夜明”里苦读。
二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其五》
宋·陆游
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传旧典刑。
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不只自己坚持寒冬苦读,更写下八首劝学诗来劝勉儿子,传授哲思与经验。
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第三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儿子不只要勤学苦读,更要学以致用,注重实践。
此时陆游已经75岁,之前因谏言广开言路被主和派排挤,以嘲讽风月为名被罢免还乡。
陆游冬夜写下这组诗时,已是在山阴老家赋闲的第十个年头,但未曾虚度,闭门更读数年书。
其自己不遗余力地读书,也希望21岁的小儿子能够明白寒窗苦读的重要性,诗书传家久。
这第五首诗,陆游一方面告诉小儿子经典永流传,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品读世代相传的典籍。另一方面要像陆放翁白发读书犹不倦,即使在寒冷的冬夜也不懈怠,夜夜读书到天明。
写下此诗的三年后,当朝廷一纸诏书宣他进京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陆游义不容辞。
这些年读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正如洪亮吉所言:堂北雪深三尺路,不曾辜负读书灯。
三
《四时读书乐·冬》
宋·翁森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南宋末年的翁森,在南宋覆灭后无意于官场而退隐山林,创建了安州书院,以教书育人为乐。
他亲自讲学授徒,书院弟子累计八百余人。学有所成者,成为远近闻名的诗人学者和书法家。
这样的幽人高士,自然深谙读书的乐趣,曾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下《四时读书乐》劝勉书生。
在他看来,每个季节都适合读书,而且各有各的意趣。他劝学的重点在于以读书为乐。这首冬日读书之乐,淡化了冬夜风雪的地冻天寒,聚焦于围炉读书、对梅饮茶的人生清欢。
深夜白雪覆盖了茅屋四周,而室内诗人则被四壁图书环绕,一边拥炉煮茶,一边漫读诗书。且看那梅花雪中开放,那里自有生机无限。雪梅共读不只风雅浪漫,更传递了读书人在艰难时期仍会自得其乐,而静待花开的生命力量。
当然,也有人将勤学苦读视为重中之重。熊伯伊曾言: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
四
《寒夜》
清·袁枚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席佩兰的这句诗引发了古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浪漫想象。
长夜读书若有佳人陪伴在侧,红妆研磨,玉手添香,何等旖旎。难怪后人说此乃千古文人佳客梦。
席佩兰与夫君孙原湘同为清朝著名诗人,自然少不了红袖添香的浪漫和长夜共读的温情。可她
的恩师袁枚在一个冬日寒夜就无福享受,香炉无烟锦衾香尽,无人为他挑灯添香。不过不要误会,并非美人不懂体贴,而是袁枚寒夜苦读太过投入,忘记了时间,天快亮了。
袁枚寒夜苦读是自得其乐了,可美人却备受冷落,多是:一杯酒向青春晚,寂寞书窗恨独眠。
前一篇:难忘儿时烤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