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王怡凯
(2019-03-28 16:26:01)分类: 青年培养 |
乘法运算定律
邵原实小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一、复习导入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2)对于运算定律的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
(教师引领学生回忆学习过程: 初步发现规律;枚举中验证规律;比较中概括规律。)
2、引入新课:
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
为保护环境,我校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1)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
教师板书:4×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
(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68×2=2×68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
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
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25×5)×2,25×(5×2)。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15×(4×10)
(125×8)×5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在计算前先观察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出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四、回顾整理:
这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更准确更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六、作业练习七第2、3题。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