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战侠]

分类: 好书推荐 |
推荐《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推荐等级:四星半
阅读人群:小学数学教师
关
购买地址:当当网
出版时间: 2013年5月
出
作
定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老师常常被一些问题所困惑:
为什么每一个知识点教起来都那么费力?
为什么学生年龄越大学数学却越吃力?难道只因为“知识越来越难”了吗?
学生的数学学习越学越没问题?为什么多数学生对数学探究没兴趣?
也许你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种子课》这本书中全新的视角不禁令人眼前一亮,并且吸引着我一遍一遍地研读、咀嚼其中的味道,迫不及待地想在教学中实践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反思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有:
1.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数学教学与思考,让我感觉到很新鲜,很吸引人。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每一知识点的本质,这种体会是不可省略的。虽然这种体会不会呈现为学生考试分数的差别,但若被省略的太久,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
再如,数学学习中有许多雷同的内容,如果我们采用一样的教学方法,这样重复的教与学,学生对学习就会缺乏新鲜感。要知道,如果每节课不给学生一点新鲜感,对他们而言是很不人道的。学生为什么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原因也可以从这里得到启发。当然其中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仔细研读此书也许你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数学素养有什么用?问这个问题如同问菌类的基料有什么用是一样的。菌类的生长离不开基料,知识的学习离不素养。数学素养的缺失在短时间内也许没问题,但时间久了,知识之树也无法生长。
……
2.
何谓“种子课”?书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根据作者的观点与我的理解,种子课要符合下面几点:
首先,这节课(或几节课)的内容处在一个重要的节点,要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种子课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其次,一节种中不仅要有显性的知识教学,还要有隐性的数学素养(思想方法)的渗透。这里的“渗透”还要确定好通过哪一点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来达成,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体验点。
一颗种子有胚有芽并且胚芽完美才能发芽、长大、开花、结果。一节课,有知识有思想方法才会有生长的力量。
3.
如果想让自己的教学变得越来越轻松,就要努力寻找种子课,上好种子课。因为数学教学也像打仗一样,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它的仗就能轻松获胜。
那么,如何找到种子课呢?那就需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注重理清一个单元的内在联系,还要通读教材,寻找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的理解是很多概念课就是一节种子课,但不是所有的概念课都是种子课,种子课又不全是概念课。如,厘米、米、分米、毫米、千米几个长度单位的学习,厘米与米的认识在二年级一个单元中,而其它三个长度单位却在三年级再进行探究。5个长度单位的教学可以选一节作为种子课。计算课、解决问题的课、探索规律的课中也有一些可作为种子课,究竟哪些课可作为种子课,这就需要下功夫去梳理,去研究了。
种子课确定下来后,这节课如何教学才能为后续相关课的生长提供营养全面、丰富的“基料”?这就更需要思考、学习与钻研了。首先,要结合《教师教学用书》与《数学课程标准》深入地钻研教材;还要学习数学思想方法,领会其精髓;更重要地是寻找知识点与思想方法的联系,研究通过什么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体会到思想,掌握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以深刻达成简约”的目的。
能够捧一本书的老师都是很有智慧的,或迟早会很有智慧。他们都不需要教,只需要激发。打开《种子课》,也许你能以其中的案例为种子,让自己的课也插上生长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