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实践益处多
(2011-04-26 07:56: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专题研究 |
动手实践益处多
济源市北海下街学校
“动手实践
一、动手——提高学生兴趣
现在的课堂一改往日死气沉沉的、教师单一操作演示、学生简单模仿操作的模式,为生机勃勃的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兴趣盎然地在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搭一搭、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往往还欲罢不能。这样动手“做”数学时,大脑兴奋又集中,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气氛中,就敢于猜想、大胆验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自然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课——《想一想、摆一摆》的学习中,学生用简单的几根小棒,不仅摆出了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还摆出了正方体、机器人、飞机、火箭等立体图形。在摆几个相同的三角形时,不仅从中复习巩固了乘法的相关知识,还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富于挑战性,适于探究的问题:“摆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根小棒,摆四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的三角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摆四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呢?”另一个同学答:“当然是3×4=12根啦!”提问题的同学说:“老师,9根就能摆成!不对,7根也能摆成!”这时有一位同学语气坚决地说:“老师,让他试一试!”这时,我觉得时机已成熟,就说:“那么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试想这时学生在探索这个较复杂的规律时,心中一定拥有那种不“试”成功决不罢休的“雄心壮志”。
二、操作——有助于深入探索
人类的许多发明是在实践操作中“试”出来的,而很少是空想得到的。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可以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可以在亲身实践中总结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平移的距离》时,由于学生的观察仍停留在整个物体的认知水平上,很容易把平移的距离误认为是物体间的间隔距离。基于这一点,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方格纸和一只前后停着两只小鸟的小船,学生先猜想哪只鸟在平移过程中移动的距离远,然后让学生亲自移动小船,探索前后两只小鸟在随着小船平移时,经过的路程是相同的这一现象。动手实践后,学生的发言非常激烈,最后还总结出了一个结论: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要看其中一个点移动了几格。然后通过再次动手练习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从探索中得到了知识与规律,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猜想—验证—总结—再验证”这样一个科学的学习历程。如果长期这样引导,学生最终会内化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经验既是知识的构建基础,又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经验是不受重视的。尽管经验参与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但我们却不能从原《大纲》相关的内容标准中找到关于“经验”的只言片语,而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明确指出: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经验”,而且还特别强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继续积累经验的最佳方式。如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后,我指导每个学生动手测量指定的或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并引导学生把这些经验存到大脑“银行”中,这样学生再不会犯“一座3层教学楼高10厘米”的错误,也不会闹“一块黑板的长为50米”的笑话。再如:有一次,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凭第一感觉就解出了一道这样的题:“你能用9根小棒摆出5个三角形吗?请画出来。”我感到很惊讶,就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怎么一下子就画好了呢?”学生一脸天真地答:“我是想到了以前我们用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的情形呀!”确实,当“经验”这个隐形的武器显示出其潜在威力时,你才能真正为之感叹。
四、劳动——发展学生思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点几乎众所周知。思维发展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实践活动是思维发展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直接基础。关注智力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实践活动。据有关资料记载,瓦特发明蒸汽机完全是因为“偶然”看到开水壶的盖子被蒸汽推动,受到了启发。事实并非如此,没有小时候经常到父亲的作坊里去“玩”,没有青少年时期跟着师傅“做”工作,没有在格拉斯哥大学所打下的坚实基础,这个“偶然”会被发现吗?我看示必!事实上,正是由于劳动,才发展了人类的大脑,使人类成为地球甚至宇宙的主宰。对于智力正在逐步提高的小学生来说,实践操作时,大脑指挥着动作,动作又反过来刺激着大脑,加速脑细胞间的联系,使更少的脑细胞被淘汰,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好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动手动脑的兴趣、嗜好。那么在未来社会中必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