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等 生 辅 导 案 例
(2011-04-26 07:47: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专题研究 |
中 等 生 辅 导 案 例
——班级活动组织
在教育工作中, 许多老师往往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对优秀学生典型的精心培养和对后进生的转差工作上,这是必要的。但往往对大多数“中等生”的关注不够,这部分学生各方面都不上不下,容易被忽视,出现了教育工作中的“盲点”,“被爱遗忘的角落”。这样,就会使这一部分学生身上潜藏的许多积极因素,难以得到表现和发展。但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比例很大,所以对班级的班风、学风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摸底调查发现,认为成绩中等的学生约占70%,而他们的兴趣性、学习习惯、信心、学习态度都明显弱于好生,这也许就是中等生为何中等的症结所在。而在调查中还发现约70%的同学提到学习进步的原因在于有兴趣。
中等生的学习现状主要是:
1、学习成绩中等,其它各方面表现平平,没有学习动力。
2、没有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责任心不强。
2、学习中缺乏自信心,长期不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常常感到学习很累。
一、调查学生处于中等水平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与教师分析寻找自己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并不是先天形成的,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这种现状的,是可以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中等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1.求稳从众,不求上进。中等生“随大流”是显著特征。这类学生存在着“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觉得“争上游太辛苦,落下游挨批评,中游最舒服”。为求得更多的“盟友”获得“安全感”,便尽量使自己的言行和群众多数保持一致;或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的影响,对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不正确的看法,认为“人怕出名猪怕壮,椽子出头椽子烂”,各方面不能“冒尖”,但落后了心也不甘,因而置身中间最为保险。
2.苦读苦学,不讲方法。 有一部分学生上课努力地睁着一双大眼睛生怕漏听一点内容,作业也能认真完成,但由于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
3.优越松散,目光短浅。所谓“优越”,是指这一类学生家境、社会条件比他人优越。由于受家庭影响,目标多为长大后做一些小生意,没有远大的目标。其中虽有心理素质不错者,但不求上进,表现出懈怠、松散的外部特征。
4.失落消极,不够自信。这类学生原先一般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各方面不甘落后。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大都或在学习上无法位居先进,或因努力获得的进步不如人意,未被班主任和其他老师肯定,从而产生了一种消磨、失落、消极、置身于中间,心安理得。
5.急躁忧郁,学不踏实。这类学生上进心强,要求进步迫切,思想比较成熟又不够成熟,常恐有负于老师和家长的期望与教诲,迫切希望自己各方面能迅速进步,又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和学习。欲速则不达,经过一番努力,没有达到自己原来的期望值,心理紧张压力大,心底深处往往产生组织上、班主任是否了解自己的进步,疑心与急躁往往使他们在中间徘徊,忧心忡忡,精神不振。
二、中等生袁怡琳案例
我现在教的班上一个女孩,从小可爱怡人,听话懂事,舞跳得非常漂亮。只是她的数学成绩却常常在不及格的边缘徘徊,五年级时开始代她们的数学,发现她的数学思维确实一片混乱。教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女孩非常想学习好,但却很难理清思路。想给补课吧,前面欠得又太多,再加上这个孩子听老师单独给她讲题就有一种畏惧得想打战的感觉,所以我没时间也不忍心看她那不知所措的眼神,最终也没补成课。有一天丈夫问我:“如果依琳从小生在咱家,长在咱家,你能把她的数学教好吗?”(我们和这个女孩的父母认识)当时我就回答:“不能,我真的不敢打保票。”
自从有一天这个女孩不经意的一个问话,让我坚定了她实际上也能轻松地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一天,我给大家出了几道有趣的思维训练题,又讲个一个数学小故事,意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也能对学生进行一些初步的思维训练。这时,这个小姑娘怯生生地问:“老师,做这样的题有什么用处?”此时我顿时明白:这个女孩自小到十一、二岁从来没人给她介绍数学题以外的数学背景知识,感受广阔地数学天地,更没有人引导她品尝过思考的乐趣,体验过成功的快乐。
三、被辅导学生名单
由于对中等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每班60%的中等生进行大面积的辅导还没有现成的经验,所以在六年级两个班级中挑选12名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其中6名学生给予特别辅导和关注,另外基本同等水平的6名与班级中其他学生同样对待,学期末再通过对比总结辅导方法与经验。
实验组:袁晨阳
对比组:袁凌志
四、辅导形式
1、课堂渗透。在自己所教的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的关注,对大面积的中等生进行自信心的分析与辅导。
2、个别谈心辅导。对于实验组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他们分别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找到他们成为中等生的深层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辅导。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看法,知道他们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老师对他们的期望,给他们学习与努力的信心。
3、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给压力与动力。针对有的学生学习中等的原因是没有长远的目标,没有学习的动力,在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进取的特点,引导他们制定学习目标,给他们适当的压力,以期能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这样的学习中他们才有可能尝到成功的快乐,产生自信,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4、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寻找自信。结合他们各自的特点组织或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寻找自信,以期这种自信与自豪感能延伸到学习的其它方面。如:袁晨阳同学的身体素质好,体育成绩优异,鼓励他参加学校或中心校组织的长跑比赛,袁怡琳从小学习跳舞,就让她组织班里的同学为学习排节目,从中寻找自信。
5、学习习惯与方法指导。多数中等生智力水平并不低,主要是在学习上不得法,所以成绩才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再结合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先从一类问题入手引领他们在这类问题中找到方法,取得成绩,找到自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
在对学习的分析与辅导时,做好记录,积累资料与经验,及时地进行总结,以便下一学期更大面积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