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环评部门不能替机场“保驾护航”

(2014-05-11 20:01:09)
标签:

杂谈

环评部门不能替机场“保驾护航”

冯永锋

    神农架机场到底有没有经过环评,目前云里雾里,不得而知。国内一些环保组织,在2013年就向神农架有关政府部门申请过,答复的理由是这个民用机场涉及“军事机密”,因此,不肯给出;后来又答复说,机场通航后,“才能给出”。环保组织于是又向环境保护部申请,费了好大的周折,环保部在“征得建设方的同意”之后的许久,才羞答答地把“环评报告”给了环保组织。有意思的是,有一说法是,2009年环保部批复过一次环评报告。但环保组织申请到的环评报告,却是2013年6月份做的,而机场的施工,早在201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
    没有环评就能够开始施工,当然与当地政府自作主张有关。环保组织去调查时,当地的群众据说真的相信修建的机场是“军事机场”。他们相信神农架处在中国的“核心部位”,战略位置至关重要,这里处处是大山,藏兵藏枪藏炮藏飞机藏导弹都容易,因此,这地方需要修建一个“军事化的民用机场”。
    当然,去年环保组织与当地政府“正式交火”之后,神农架当地部门还给出一个更加铁定的说法,就是神农架“也需要发展”。言下之意,神农架过去耽误了不少发展的青春,因此,得赶紧拍马直追,否则发展的韶华必将老去。言下之意,是神农架为了发展,可以超越一切法律之上,尤其是可以超越各种环境保护的法规之上,尤其是可以超越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之上。为了发展,可以不需要环评;为了发展,可以把一切民用设施都伪装成军事基地。
    我关注中国环境保护已经快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所有的污染型官员和生态破坏型企业主,或者所有的生态破坏型官员和污染型企业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了发展嘛”。言下之意,为了发展,就可以肆意污染;为了发展,就可以随意烧山炼河,移山填海。言下之意,为了发展,就可以蔑视一切已经有的法律。言下之意,是为了发展,是可以把公众的环境健康权置之不顾,既要让无告的自然承担“发展的代价”,也要让无告的公众,来承担“发展的代价”。
    发展啊发展,终于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猛然回头,发现鼻子里吸进的全是毒气,嘴巴里喝进的经常是污水,肚子里吃下的经常是有害食品。于是,所有人都察觉,我们当初不顾一切的发展,就是为了在今天,全都当上“环境难民”。自己当上环境难民不要紧,还让山河破碎,天地失色,森林和草原成为绿色荒漠,海洋与湖泊没有几条鱼虾。我们的发展不仅仅伤害了自己,而且严重伤害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我们的发展已经让中国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我们的发展已经让全国人民处在人心惶惶的生态恐惧症阴影中,人们即使不担心飞过的候鸟全部被捕捉吃光,人们也担心今天还健壮的身体明天就患上疑难杂症。
    而反省这盲目发展带来的恶果,我们发展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为了发展,我们可以肆意践踏法律。有些人说,中国过去的环保法律太少了;有些人又说,中国过去的环保法律太松了。其实,研究中国法律史的专家早已经告诉我们,这三十年来,中国的立法速度全球第一,中国已经有将近十万部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仅仅是与环保有关的法律,数量也不少。如果这些法律真正都得到良好的尊重和执行,中国的环境不至于退化到今天的程度,中国的国民不至于全体都沦落了环境难民、生态灾民。
    仅仅以“环境影响评价法”来说,这部法律在2003年9月份就开始施行了。按照这个法律的要求,所有的新建项目,都必须事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后来,为了给这部法律做配套,相关部门又陆续在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等方面出台了一些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按照神农架机场的修建进度,它无论如何也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无论如何必须开展公众参与,必要的话还应当开展听证会、论证会等相关有利于社会了解其状态、贡献其智慧的“开放型沟通”。
    有意思的是,神农架机场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环保部下属的一个“环评中心”负责编制的。然后由环保部进行了批复。这时候,有一个蹊跷的问题就出现了,作为环境保护的国家最高权力部门,环境保护部编制的报告,怎么能无视这个机场给当地生态带来的真实破坏与潜在破坏?难道环境保护部也在追求“经济发展”?难道环境保护部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居然一时头脑糊涂,楞生生忘记了自身的基本行政职责?环保部门怎么能主动地给神农架机场“保驾护航”?
    中国的环保部门经常是软弱的,软弱到时常为生态破坏型、环境污染型的发展“招商引资”、“保驾护航”。2008年,全球所谓的“金融危机”出现之后,环保部做出了两个惊人的决定,一是千方百计开辟“环评绿色通道”,帮助各地新上项目尽快通过环评。二是权力下放,把过去需要自己把关的重大建设项目,以“简政放权”的名义,大量地下放给各省市区的“环保厅”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复。某种程度上,这是默许全国各地,用发展来绑架环境保护,用发展来绑架环境影响评价,用发展来绑架公众透明参与。
    但即使是这样的“权力下放”“协助发展”的环保文件,涉及“新建机场”项目,里面也仍旧规定需要通过环保部派出的环评部队进行周密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于是,神农架机场的通航,至少带出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神农架地方政府在项目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时,已经严重“提前施工”,在机场快要竣工的时候,才开始委托环保部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显然违犯了诸多的环保法律。而环保部下属的“环评中心”,要么是受人之托,要么是为人所迫,把一份涉及重大生态安全的“环评报告”,编制得草草了事,审批得像暗箱操作;显然没有在生态破坏的风险上进行仔细的研究;也没有利用“叫停权”,及早叫停这个未环评先开工的项目;更没有在感觉“权力软弱”的时候,发动公众来一起“协助”,给神农架机场把好评价关;在整本环评报告里,环保组织根本无法找到“公众参与”这一至关重要的章节。
    即使神农架机场真的是军事机场,环境影响评价也是同样要开展的,唯一的区别只在于这个“公众参与”是不是可以暗中进行。记得2013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昆明PX项目,最后云南省和昆明市决定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时,去参观的人发现,这个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根本没有“公众参与”的章节。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解释内中原因,就是说这个项目当初是“军事秘密项目”,因此,可以不必开展公众参与。当时有环保组织就追问了,现在既然已经不是军事机密了,那么,公众参与部分是不是应当重新补充呢?当时不能做的事,不等于今天不能补充做啊。当时犯下的错误,不等于今天不能再弥补啊。
    神农架机场其实也是如此,不管到今天你如何百般辩解自己当初是如何如何的军事机密,到今天,这个机场已经铁定是民用机场。而且,这个机场的开通带来了当地的开发狂潮,当地更多的山峰将被削平,当地更多的森林将被砍伐,当地更多的河流将被开发上水电,当地更多的湿地将被填平修建高档别墅,当地更多的珍稀鸟兽——比如中国的准“国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将被大量地捕捉。当然,当地将有更多的石头从山腰下开采,当地将有更多的污水排放到自然界里,当地将有更多的垃圾随意倾倒在坑谷中。
    在这里我们且不和当地政府辩论神农架的生态地位。按照中国的“主体功能区划”,神农架肯定属于“限制开发区”以上的级别,很多地方甚至是“禁止开发区”。而在这样的生态保护高压政策下,神农架当地有关政府,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仅仅依靠仓促地补充一份支离破碎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就把一个机场硬生生建成通航,这确实需要有足够的“发展的勇气”。
    全世界所有的环境保护法律,都是为了保护人类能够更好地发展,都是为了帮助当地公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越是尊重法律的发展,越是开放地与公众充分交流后的建设项目决策,越有发展前途,越有发展后劲,越能够事先预防风险。
    当前的发展的风险,仅仅从环境保护来说,至少有两大块需要引发环境保护部门的警惕。一是发展给生态本来带来的风险,包括污染物的排放,也包括生态系统的伤害;二是给社会带来的风险,包括污染物排放给当地公众健康的影响,也包括企业的存在带来的“邻避运动”(不要建在我家后院)而引发的社会冲突。而且,环境保护是一项公众运动,不在当地的公众未必不能对当地的项目进行积极而主动的表达和监督。因此,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会在全国公众的眼睛盯梢之下,任何有生态破坏的可能,都会遭遇公众的抵抗和博弈。
    就在2014年4月底,“新《环保法》”已经正式通过,即将开始实施。这部法律明确了“生态红线”的保护概念。估计神农架的当地官方,太知道“生态红线”必然会约束本地的发展,逼迫当地舍弃野蛮粗放型、生态破坏型、环境污染型的发展之路,因此,他们要抢先一步,赶紧削山填谷,赶紧瞒天过海,赶在环保法律日益严格之前,把一切可能逃脱法律监管的事情做扎实。
    但显然这套做法已经引发了众怒,没有什么事能逃脱公众的评议。建议神农架官方尽快出示“非军事机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里面最好各个技术环节都没有一点纰漏,里面的“公众参与”章节,没有一个人的姓名是造假的,没有一个人的态度是瞎编的。这样,公众才可能放下怒火,真正参与到神农架的更细致的环境保护大潮中。
    神农架机场的案例也提醒中国各地的“极端发展主义者”们,恰恰因为要发展,才越是要环境影响评价。恰恰是因为越是要给当地公众谋福利,才越是要与当地公众、全国公众一起商量。这世界需要的是沟通与开放,而不再是封闭与专制。我们过去的诸多“发展的失误”,究其原因,都是过度自信、过度封闭、过度狂妄造成的——在社会已经日益透明化的今天,这样的做法,显然只会引发更多的质疑和不信任。因为要发展,所以,更要多多“风评”,环境影响要评价,社会影响要评价;当前的影响要评价,未来的影响也要评价;可预见的影响要评价,不可预见的影响,也要评价。   

(2014.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