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基金会
(2012-10-25 09:06:15)
标签:
杂谈 |
人人都是基金会
冯永锋
我的普米族兄弟,和九贵,有一天打电话来,说起他“最想做的一件事”。
“说起来”之后,我发现他想做的事与陈哲老师的“土风计划”本质上没啥子不同。土风计划就是因为看到乡村文化传承的断代,于是组织年轻人向老年人学习本民族、本村寨的“基本常识”。和九贵想要做的事,就是找些年轻人,向普米族的老艺人,学习制作竹口弦的技艺。
口弦大体有铜和竹的两种,会制作竹口弦的人很少的。会“弹奏”口弦的人也不多。2006年以来,陆续见过土风计划普米小组的兄弟姐妹们,弹奏过几次,有时候感觉到,传承还是有希望的。
老艺人毕竟年纪大了,这是一门手艺。教给新来的年轻人,最好给收点学费。同样,年轻人刚刚学习制作口弦,耽误了其他的营生,最好能有点生活费。而万一有幸学成了,刚刚制作的口弦,可能不如老艺人的那么老到,当然就需要市场的“宽容精神”,去孵化和带动其慢慢走向成熟。因为,能力是在应用中提升的。
于是我就说,你去找“点名时间”吧,他们虽然要收10%的服务费,但在基金会极不靠谱的情况下,你只能指望“人人都是基金会”来帮你实现梦想。
和九贵不太会用电脑,也不太懂如何描述,好在点名时间和淘宝一样的傻瓜化,可以按照步骤一步步来。一个人想要社会的支持,不外乎“想做啥子,需要大家啥样的帮助,有没有可能给提供帮助者回报些啥子”。
几周之后,我看到“传承古老的民族乐器——口弦”项目在点名时间上线了。和九贵想在30天内,募集到6500元左右。
“点名时间”上,有很多人在描述他们的梦想,在“预售”他们的梦想。他们需要的钱不多,但他们显然需要支持,无论是经费上,还是心理上。
其实,当淘宝开通公益频道,并允许公益机构在上面“分销梦想”时,人人都是基金会的时代,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变得不可抑制。当一个有点梦想的人,遭遇另外一些同样有点梦想的人,互相之间的协助,就出现了。某种程度上说,当前的社会,正在进入“公益合作社”或者“公益互保互助”的时期。我们的时代将不仅仅允许一个人有梦想,我们的时代更鼓励人们放下包袱,积极前行,用尽一切可能去马上向梦想启航。
有些公益机构在淘宝开店之后,想得还是“实物交易”,比如卖书籍啊、纪念品之类。当然,如果这家机构人手充足,仓库里积压的公益资料颇丰,又愿意天天跑邮局叫快递填单据打包装。给中国疯狂的物流增加更多的收发和来往,当然也不是不可以。
但公益组织,应当不能靠卖实物为主,而要靠卖服务、梦想和理念。这么说,有两个理由,一是公益组织,拥有的实物本来就不多,最“值钱”的,不外乎人的“思想、观点、见解”和人的行动力。体现在机构的运营成本上,不外乎办公室租金、人员工资和差旅费用。对这类相对颇为灵动和机巧的共生型工作团队来说,与其在淘宝上卖具体的东西,不如到淘宝上卖一个人的“工资”——比如一个人的月薪是一万元,你把它分成200份,一份50元,淘宝会默认你某件“宝贝”有200件,每件50元。在认购、发货、收货、付款的过程中,全靠点击鼠标就可完成,收到款后再转发给员工作为薪水,也可通过网银或者支付宝,不为尘世间的诸多现实物流所困。
同样,一个需求10万元的项目,也可视为一件“宝贝”,你愿意将它分成1万份,每份就是10元,你愿意将它分成1千份,每份就是100元。这样,你在销售的过程,就是获得资助的过程,而购买者的下单、拍货过程,就是资助的过程。淘宝网店的出现,让销售式募捐,或者说购买式资助,成为了现实的可能。也就给每个淘宝用户成为公益资助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有人对这样的形式表示出了诸多的不理解和忧虑。同时有人更先锋地指出,全世界每年用于电脑和网络上的能源消耗,相当于用煤炭筑出一个“万里长城”,网络支持的公益,也就由此有了相应的碳成本。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个交易变得零碳呢?
还有人指出了网络公益的一个缺陷,就是让线下活动变得更加的稀缺。网络的便利性延阻了人们举办线下活动的诸多冲动。过去,人们为了组织募捐活动,公益晚宴、公益拍卖、公益讲座之类的活动是要经常举行的。虽然多年以来,这种活动形式并没有很频密地举行,但无论如何,线下的活动有诸多网络公益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网络的便利和频繁,让本来就有心无力的线下活动变得更加难以举行。人们似乎对线下活动的繁琐和喧嚣产生了厌倦,而对网络上的繁琐和喧嚣产生了依赖感。
公益是需要见面的。线上与线下同步应当是最理想的状态。在人人都是基金会的时代到来之际,一些大型的、传统的门户网站寻找到了新的“粘人术”——以公益粘人。门户网站需要不停地感应时代的热情,贴合时代的需求,及时察觉新的技术解决方案,然后将其“共享”到门户网站中。这样,门户网站才有可能获得持续的生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腾讯公益的“月捐”活动,让“点名时间”、“友付”这样的新形公益助成平台,找到了更好的传播和推广的可能。同时,它在让大型门户网站获得流量新军的同时,也给所有的门户网站用户,提供了直面各种公益项目的机会。于是,人人都可获得公益资助的同时,人人也就成了公益项目的审批者和监管者。
公益项目有一种“急切性”,而这与传统基金会的骄横专制、四平八稳的作风是格格不入的。而门户网站、微博、淘宝、专业助成机构的出现,让“即时支持”成为了可能。一个公益项目的发起者,可以在获得第一小笔资助后,就启动他的行程,因为他本来也不需要太多的钱支持,他更需要的是社会信任,他更需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在支持我”的这种放心大胆的感觉。他需要做的是随时把需求和成果回馈到网络上,让支持他的人更加坚定地支持,让原本没觉得有支持他必要的人,给出新的支持能量。
公益又是有“随机性”,这就给基金会“按计划行事”的笨重作风提出了挑战。当人人都可以作为公益项目的审批者的时候,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将何去何从,是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中国各类基金会工作的资助人员,将很可能迷茫,因为,这个职业在中国尚未成熟的时候,就很可能被新型的资助方式所取代。你可以嘲笑公众不专业,你可以认为自己的工作仍旧非常有价值,而且未来一百万年也仍旧有价值,但,你如何适应人人都是基金会的资助和被资助的潮流的到来?(201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