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NGO漫谈之13:为第四届SEE·TNC生态奖担忧
(2011-06-09 13:38:12)
标签:
杂谈 |
为第四届SEE·TNC生态奖担忧
冯永锋
第四届奖项虽然已经在6月5号都颁奖完了,该拿到的人早已拿到,该离去的人也早已经离去。作为一个喜欢为他人担忧的人,我本来没有心思对这届生态奖作具体的评析。只是在现场时,觉得有些地方不妥,于是顺口说了几句。
可就这几句给我惹来了麻烦和讥讽,几天的讨论下来,发现好多人都认为我是在“挑唆是非”,是在“抨击他人”,甚至是在“自我标榜的卖乖”。
“抨击他人”我确实经常干,但我抨击的多半是罪恶之人和罪恶之事。生态奖这样的盛世佳作,我再邪恶,也不可能去抨击它。“卖乖”我还真没学会,也从来没想学,学到手了估计也不知道向谁去卖。不过既然有人如此猜疑,我就逐一把我对这届生态奖的担忧,逐一分析出来,看是我在“挑唆是非”,还是生态奖本身给了人们太多的猜想和质疑的缝隙。
我只是个资质平庸的人,我所能想到的,相信别的人比我想得更周全更浓密。只是我比许多人愚钝,别人觉得不当说出口,而我觉得,哪怕是说错了,也需要说出去。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和党政机关有一拼——制造了问题和苦难,却指责试图说出问题和苦难的人“是在制造麻烦”,那么,我从今以后,绝对会封笔、闭嘴、噤声。
首先严正声明,我个人绝对不怀疑本次评奖的公正性,以我对所有评委的认识,以我对SEE基金会和TNC的认识,我相信所有的人都凭着良心公正地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努力前行的后果,都是前进中令人兴奋的奇遇。
但每个人都努力公正,不等于这个奖项的最终效果没有缺陷,不等于这个项目没有可改进之处,哪怕是为了200年之后的未来,我也得把我的担忧说出口。
好吧,下面我把我的担忧逐一说来。
首先,生态奖的评委会与获奖者之间,重合率太高。出于对评委会的尊重,出于对所有获奖者的尊重,我就不逐一细说了。我想,这中间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如此的追逐专业化理性化,以至于所有与专业化、理性化有关的机构和个人,都被打了高分。同时,大家是如此明目张胆的公正,以至于忘记了避嫌的必要。当然,避嫌这个东西,本来也是没必要的,做得好就是做得好,做得不好就是做得不好,大家出于本心,只要做了好的工作,都是值得表扬的。
问题在,真的有那么强的必要为了公正而忘记避嫌吗?难道这中间没有评委会自己昏了头而过度倾斜于预先的暗示吗?
何况,这世界上有头脑的人那么多,难道真的不担心有人会关联一下吗?这玩艺儿,要是解释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所以我替你们担忧。
其次,到底是“机构推动个人”,还是“个人推动机构”?绿色推动奖中,表扬的好几个人,其实是机构对个人的推动,而不是个人对机构的推动,更不是个人对行业的推动。很多人工作出色,是机构本身出色,同事配合出色。这时候,把奖给个人,总究说不过去。当然也有推动力强的个人,他的出现不仅仅带来了机构的改变,而且带来了行业的改变。可那些获奖却显然不是这样的人,授奖机构如何解释、分说?所以我为你们担忧。
再次,刚刚工作不到一年的新人,与在这个行业奋斗了二十年的人,同获一样的奖。这是对二十年工作者的侮辱,还是对刚刚工作了一年者的侮辱?何况,仔细看一下这些工作一年就达到别人几十年水平的人,他们的工作,到底是个人的特别努力,还是机构的积极扶持?到底是自我的创新,还是复制他机构的铺垫?到底是对行业有提示意义,还是只对个人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是我为其担忧的原因。
再再次,一个擅长驾驭、利用新媒体的年轻人,与一个只懂得几十年巡护保卫却不知道新媒体为何物的人,一起去比拼“新媒体给力奖”,这中间有什么公平可言?一个年轻时尚却涉嫌刷票的人,与一个年老却蒙在新媒体鼓里的的人,如何进行“竞赛”?一个靠他人的演绎而实现其“环保成就”的玩票者,与那些长年坚忍地维持个人信仰的人,如何在同一个场合上竞技?这是我担忧的原因。
再再再次,环境保护尤其是民间环境保护,需要的是韧性、勇气和智慧。这几点缺一不可,而呈现这一点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参与了足够多的案例或者说事件。如果我们对那些偶一为之的、玩笑性的活动大加赞赏,以为信手可为就等于 “全民给绿”,那么,我们会发现,你轻率对之,别人也会轻率对你;你以为起到了作用,其实连皮毛都没碰着,大家一起做推手游戏而已。当我们以为自己很会玩游戏时,更会玩游戏的人在旁边冷笑。而显然,本届生态奖可能对这一点缺乏认识,这是我所担忧的。
可担忧的还有不少,为了简洁,也为了显示我做人的原则,还是到此刹车。
最后,我要说,“悲情者”与“专业者”的区分,不是我创造的,恰恰是评奖机构自己创造的。我6月6号早上写那篇《要专业,表悲情》,只是为了反讽评奖者而顺势而为。如果评奖者认为这是我在制造“二元论”,并且只有我能够制造得如此彻底,那么,我只好把这个如实地送还。我更没有认为,14个人获奖意味者另外14个人有问题,更没有给谁扣什么屎盆子,如果这样的说话方式都是“乌有之乡”的方式,我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文革为何物,不知道乌有之乡为何物。
在我看来,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一个只喜欢某些类型的评奖机构,终究需要有人帮助他担忧;一个假装对行业怀有真情实意,其实是根本不了解环保组织、也对环保组织没有丝毫尊重的人,终究会被人持续地质疑。
想要摆脱这种质疑,最好谦虚一些,最好淡定一些,最好服务意识强一些。我说的一切都可能不对,但是,你们做的,又是如何呢?你们不愿意有人评论评奖结果有商榷的余地,你们不愿意别人指出你们的不专业、不悲情,你们不愿意有人报道你们的资助能力差,你们不愿意别人描述你们的机构方向摇摆,你们不愿意让人看到捐赠人曾经是多么的蛮横和强势,那么很好啊,倒是从明天晚上9点开始,就给我呈现出你们臆想中的美好样态吧。
在这个时候,就别装出自己还很稚嫩的样子,就别在那资助一个项目需要反复几十个来回、花费一两年的时间也委决不下,倒是给出你们干净利落、判断准确、效率高超的行业领袖风范来。
到那时候,别说我这样安静祥和的人会自找麻烦替你们担忧,就是世界上再喜欢挑唆是非的人,也一定拜倒在你们的办公室门口。
一个奖项,最重要的才能,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杰出表现的恰当总结,而不要妄想对未来有“引导意义”,如果成天想着如何引导环保行业,必然就会主题先行,选择那些评委会被灌输的“有引领意义”的某些偏执观点。我想,这届生态奖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让人担忧之处,就在于太想引导行业向“专业化”方向靠拢,以至于为了目的,而不惜冒着被天下人嘲笑的危险。
好吧,现在,我代表我自己已经担忧完了,其他的人,你们愿意,就接着来吧。
(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