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屯想当“垃圾焚烧模范”
(2011-03-25 13:39:16)
标签:
杂谈 |
高安屯想当“垃圾焚烧模范”
冯永锋
最近听到不少朋友在写观后感时向我抱怨,他们说去了高安屯垃圾焚烧厂参观完几圈之后,除了中控室什么也没看到,除了讲解员自豪地宣称垃圾焚烧没有任何灾害什么也没听到,除了一些参观完更加困惑的人什么也没见到。
他们的抱怨引发了我的警惕,终于在有一天,持续的警惕把我的思想引向了另外一个方向——我突然想,也许高安屯向公众开放,目标本来就不是为了信息公开,而是想做成垃圾焚烧示范基地,向全国各地夸耀这个先进、高端、可靠、永远无害的垃圾消除技术。
这个思想是如此邪恶地刺激着我的神经,以至于我不得不重新梳理此前所有的信息,回收此前所有的信任,把心态放回公正客观的水平,而不是一味傻乎乎地赞美,以为开放了就是对公众负责,以为让公众参观了就意味着坦诚和透明。
在公众不停的劝说和诱导下,北京市对垃圾处理负有高度责任的相关部门,作出了“公众开放日”的决定。相比于全国其他城市,北京的政府似乎确实文明了许多,认识到了信息公开与信任民意的是政府的执政之本。
相关部门也确实得到了巨大的政治利益——正是因为公众的持续对话,刺激了他们的神经越来越刚强,麻利了他们原本懒政的手脚,锻炼了他们的智慧越来越机巧,提升了他们在“官场同僚”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赫。
北京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兼焚烧厂,自2008年以来,几乎每周都有公众被允许前去参观。说高安屯是垃圾填埋场,是因为这个地方十多年来一直在掩埋北京市朝阳区一带每天生产的几千吨垃圾。垃圾其实是掩埋不了的,生成的臭气会进入城乡居民的呼吸系统,生成的渗沥液会进入城乡居民的饮用水源,生成的“土壤”会像肿瘤一样在城市的周边隐隐作痛。
说是焚烧厂,是因为这里安放着全北京最早的一个“高新技术焚烧炉”。在它想建成的那几年,曾经号称是北京最大;在它一直在试运营的那几年,也曾经号称是北京最大,不幸的是,随着2010年年底北京西郊鲁家山垃圾焚烧厂的建成,高安屯的焚烧能力有望被挤到第二名以下的位置。
北京其实过去一直都在焚烧垃圾,几千年来,人们除了把垃圾推入河道、坑塘,就是点把火试图把垃圾抛到空中,北京的顺义、大兴区,用于转移村镇垃圾的“焚烧小土炉”也时常在冒烟点火。2003年,由于对“非典型肺炎”的恐慌,全北京在一夜之间安装了好几座技术根本不过关的医疗垃圾焚烧炉,号称是北京每天生产的300来吨医疗垃圾从此有了“可靠的处理”,可事实胜于雄辩,谎言挡不住真相,从福建龙泉环保集团购买来的那些比小土炉可靠不到哪去的“中土炉”,实在经不起医疗垃圾的夜以继日的考验,很快就剥离出了脂粉后的惨相,由于实际无法实现“环保达标”,北京不得不陆续关闭了建在南宫和高安屯的那些医疗垃圾焚烧炉子,把北京的医疗垃圾,大量转移到天津去焚烧处理——谁知道天津的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话说回来,从“政府给群众搞科普”的角度来说,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烧厂可能真有成为“垃圾焚烧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中国各地没有能力推广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却又掌握着垃圾生杀大权的城乡垃圾管理者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在焦虑能否在不告知当地群众的情况下,在一夜之间把垃圾焚烧炉建成,这样,至少从表相上,他们成功地把垃圾“气化”了,固体的一旦变成气体,肉眼可见的一旦变成肉眼不可见,垃圾就算“处理”了,虽然稍微懂一点基本知识的人都知道,固体的物质变成气体物质,体量会增加几百倍,有毒物质会生成成千上百种,不必接触污染的人从此可以每天吸收污染。
一开始的时候,我对高安屯的公众开放日抱有极高的敬意。把过去不敢拿出来让人看的东西,在每周四下午有组织有预谋地拿出来给人看,无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有关部门在从业理念方面回到了正轨。不过有一天,当我做了一次梦之后,我突然想到:把过去认为公众没有权利知道的信息,每周殷勤地甚至是讨好地输送到公众、媒体、民间环保组织尤其是全国各地的社区干部面前,不能不说是一个推广垃圾焚烧技术的极好机会。
呼应公众需求,向公众开放,好像是垃圾管理从业者又一次有条件地施舍给社会的仁德。而抓住这样的机会,完全可以向公众宣讲垃圾焚烧的技术是多么的可靠、友好、安全、环保。每天用好几辆大巴车运输公众到焚烧炉中控室内参观,还给来访者提供免费的资料、食物、饮水、公厕、讲解等贴心周到的服务,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个功能巧妙的转换,来得多么的及时,来得多么的便利,转换得多么的顺畅。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建议,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部门,都有责任向公众坦诚地开放与环境安全有关的信息。不管这公众是来自周边还是来自天外,也不管这公众是“高素质有知公众”还是“低素质无知群众”。当然,开放的办法倒也简单,一是把一些简易排放信息用显示屏在入口边播放,一是找来经过培训的讲解员把垃圾焚烧往美好上靠拢,一是让大家以安全生产为由让大家只在中控室里走马观花。你好像看到了一切,但转一圈下来,你仍旧一无所知;从业者好像公开了一切的信息,但绕了一大圈之后,参观者又被送回了原地——眼前的垃圾世界仍旧是封闭的,没有知道每周的另外六天,都在发生什么。
有一些比较小道的消息说,高安屯垃圾焚烧厂从建设以来,一直命运多舛。原本预定在好几年就要竣工,结果由于政府攻关、资金到位、项目确认、技术保证等原因,推迟了很长的时间。原本点火之后最多三个月就要从试运行进入正常运行,结果,都快三年了,仍旧要到环保部门那去开特殊通道,一直试运营下去。原本要公开从进料到排放、到炉渣与飞灰如何安全处理的所有信息,但踌躇再三,还是只公布了排放方面一些无法回避的简易数据。原本每天要“气化“1600吨以上的固体废弃物,但由于原本运往高安屯的垃圾被大量转移到了阿苏卫,压力转移之后,每天能够得到的“原生垃圾”,似乎总在够数与不够数之间。原本想每天都燃料得非常充分美好地让公众随时参观,但后来实在是经不起公众法眼过多的查看,因此只能在周四下午有计划有准备地接受参观。
好多年、好多天、好多次过去了,高安屯的垃圾焚烧炉里外,每天到底在发生什么,公众其实仍旧不知道。但随着垃圾管理从业者对每周四“公众开放日”的有预谋的安排,高安屯正在全国垃圾焚烧技术的推广中心和信念夯实中心,成为政府、企业向公众开放环境信息的“聪明标本”。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垃圾焚烧技术是不需追究就可以依赖的“绿色环保技术”,越来越多的投机者从微暗的炉火里看到了投身这个行业的勃勃生机,越来越多的政府垃圾管理者会从中“心领神会”到向公众开放有多么好的“社会说服力”。
我异常坚定地相信,高安屯如果每天都向公众开放,中国所有的3万人以上的城镇会在一年之间都竖立起垃圾焚烧炉,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垃圾焚烧技术最先进、产业最发达、身边公众对遭受毒害最无知、有人无人之处都以极高的热情欢迎垃圾焚烧炉进驻的国家。
无论居心如何,开放总是好的,开放必然促进透明和公正,开放必将刺激公众以更短的时间学习更艰深的专业知识和政治知识,开放必须刺激更多的公众成为公民环保专家。我们需要鼓励更多的有毒有害企业率先开放其环境信息,我们需要鼓励更多的有毒有害政府开放更多的“本政府治辖下”的环境真实现状。只要你开放得起,利益相关或者利益不相关的公众,都将都无所畏惧,一切都将被穿透和证实。
因此,完全可以这么说:让开放来得更猛烈些吧,哪怕是为了让你的隐瞒和封闭,伪装得更美满;为了让你的野心,实现得更顺利。(201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