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之处未必无公众
(2011-03-05 15:59:18)
标签:
杂谈 |
无人之处未必无公众
冯永锋
北京市容市政管委最近颇为得意,他们成功地把位于北京西郊的鲁家山垃圾焚烧厂建成并点火了。这可不是一个小物件,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垃圾焚烧厂,估计不久会窜成世界第一,给中国人挣光。
这个垃圾焚烧厂用的是首钢的地盘。首钢之所以会搬出北京,就是因为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空气污染。首钢尚未搬清,把所有固体垃圾通过焚化变成体量更庞大的污染空气的垃圾焚烧厂,又在暗无声息中,在最快的速度建成了。
鲁家山能够在公众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次成型,除了有关部门办事得力、保密严实之外,企业信心爆棚、投资到位、设备安装能力高强,也是备受赞誉的原因。当然,从不小心泄露出来的自我吹捧式报道中,当事主体总结出了一个更为惊人的经验:建设项目地周边居民很少,因此阻力小;神不知鬼不觉,就把事儿办成了。现在在一座山坳里,一座向全世界挑战的巨型烟囱已经顶天立地站在那里,天天点火冒烟,日日吞食“废弃”,就是给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撒上一把灰尘,你又能奈我何?
同样的道理还应用在北京南边的南宫和东边的顺义,据说这两个垃圾焚烧厂都马上要开工,而能够开工的理由,也是因为“周边居民少,阻力小”。而据说北京六里屯能够放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其找到了一个替身,也就是苏家坨的大工村,而这个选址的周边居民数量,与六里屯相比,也是少之又少。因此,有关当局心里惦量:人少了,阻力就一定小下去,推进力就一定大起来;人少了,污染就自然会消失,减排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推进力大而阻力小,既然悄然施工无法进行,强行施工也是可以考虑的,哪怕动用警察和军队来保护“施工者的权益”。
鲁家山垃圾焚烧厂还有一个成功秘诀就是改头换面,男扮女妆,以丑为靓,以闭代通,以耻为荣。因为垃圾多半属于“生物质”,而环境保护部2008年是公然出台过文件,生物质能发电厂是“可以”在离居民300米之外的地方建设的。因此,大量的小火电因为这个政策、标准而得以改头换面为“生物质能发电厂”,不但不需要拆除,而且可以领取国家补贴;不但不需要替换燃料,只需要往原来烧煤发电的炉子里,掺上不足百分之十的城市生活垃圾,就可以把其帮助延续至万岁万万岁。已经要老死的可以得此灵丹而接续,新成立的当然更在国家鼓励政策范围。节能减排、二氧化碳,如今给了无数冒险跃进的企业以赌一把运气的动力。他们相信,只要“周边居民少”,就无人检举和揭发,就可以把臭味检测成香味,就可以把脏水“治理”为清水;就可以把污染全世界的行为,变成一个人都不污染的行为。
鲁家山垃圾焚烧厂的成功矗立确实公然嘲笑了两群人,一群是从2005年以来,一直在以“选址不当”为理由阻止垃圾焚烧厂建设的那些“周边群众”,他们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以至于任何污染只要离他们“300米以外”,就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见而不动,动而不力。一个健康正常的社会机体,确实是首先能够维护本地区的利益,当污染已经杀到家门的时候,还不起来反抗,那么这个小区确实是无药可救了。
但一个健康而正常的机体,光知道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的他利性,也就是,当你看到污染杀到别人的小区的时候,你也需要奋起反抗。因此,用这台显微镜去看,鲁家山焚烧厂的成功,还成功地嘲笑了中国的那些致力于关注中国现实环境改良、天天喊着要推进公众参与的民间环保组织们。一个公然建设了一年多的项目,环保组织们居然能一点味儿都闻不到,显然,环保组织们的能力,确实有待提高。他们应当全方位吸取教训,虚心地向政府学习经验。
很多人相信环境保护尤其是民间环境保护事业是公益事业,道理就在于我们不仅仅要维护自身的环境需求,也要能够维护其他生命的环境需求;我们不仅仅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也要保护自然界本身的可生存性。有很多地方没有人,不等于我们可以把污染排放到那些地方;有很多地方受害之后无人替其申冤,不等于环保组织可以无视这些区域的存在。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任何一个建设项目,在上马前,都需要经过一道关,叫环境影响评价——而近年来有很多人提出,光环境影响评价还不够,还要经受社会影响评价;光评价其可建设性还不够,还要评价其“不可建设性”。而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书,一定有一个环节,叫公众参与。
当前,所有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都在“公众参与”上做假文章,由于建设项目周边多半居住着很多公众,而建设项目主体和政府主体过去一向相信公众是愚昧的、自私的、不理性的、不维护社会稳定的,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其作主,找些与当地环境权益相关性不强的人,伪造签名,炮制所有周边公众都知情而且赞同这个项目的假相。
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也心知肚明,他们一味地信任“程序正义”就能够保证结果正义,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污染项目都是为了造福人类,他们相信环保部门的工作就是帮助企业打通周边群众的不信任感。因此,环保局每天都在努力为想要发财的企业和想要发展的政府保驾护航,甘当开道开和替死鬼。
这样,一个刺眼的悖论就产生了:如果你不在周边,你就不会关注这个项目对你的权益是否产生直接的伤害。而如果你在周边,那么相关当事人又可以通过伪造信息而铺就坦途。持续的胜利给了政府部门一个最确定的心理:要想把任何项目推进,唯一的办法就是假装周边群众“阻力很小”。
如果政府和企业都不可指望的时候,唯一指望的当然是周边的群众。而如果周边群众“居住分散,人数稀少”的时候,还可以指望一个群体,就是民间环境保护组织。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使命,就是在自然无人代言、公众无人代言时,激发、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以理性和正确的态度讨论一个项目是不是有上马的必要,讨论一个项目如何运行才能健康地发展,讨论一个项目如何运行才可能保证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性。
这个世界上实际上已经没有“无人之处”。一方面,所有的无人之处都已经成功地被人类持续而深刻地玷污;另一方面,即使有些无人之处不需要保护当地人的权益,也需要保护当地自然的权益。因此,任何项目在上马前,都应当在离项目最近的大型城市,召开公众听证会,保证公众的智慧能够有效地协助这个项目建设得更加科学合理。因此,任何项目在上马之后,都需要把每天的运行数据全面地公示给社会。因此,任何项目在运行后,不仅仅要公布国家监督、核算的那些数据,更需要监测、推算那些尚未被当成污染物的那些有毒有害物质。
有毒有害物质发生作用,是不需要经过政府的同意和企业的允许的,只要它们存在,就会对自然界的生命发生影响,你假装它们不存在,或者故意说它们无影响,其实都是在迫害自己——因为,离毒物最近的人,往往就是那些项目的业主和员工。为了你的员工能够生存,为了你的企业能够生存,为了你的政府能够生存,你也得主动把信息向公众和自然界彻底公开。
无人之处未必无公众,无人之处未必无权益,无人之处未必无人监管,无人之处未必无污染,无人之处未必不造成伤害。(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