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有钱人如何做环保

(2010-09-15 21:56:50)
标签:

杂谈

在中国有钱人如何做环保

冯永锋

http://s6/middle/6adcfa97x904cc101ec65&690

中国人现在真的很有钱,钱多得花不完,就满世界到处乱花,花得愚蠢,花得可耻,花得让其他人看着冷眼偷笑。会挣钱的人不一定会花钱,会经济发展的国家不一定能够提升文明水平。我是个穷惯了的人,最近不想做别的事,一心想写些文字,教一教有钱的人如何花钱,教一教有钱的人如何做好事。

有钱的人要想把钱花好,第一步一定是要把财产“充公”,不要交给国家,不要交给政府,而要交给公益基金会或者环保基金。公益组织或者环保组织也要进行细分,像冠以“中华”字头的基金会,也不是上佳之选。理论上说,纯民间的基金会,是个理想的去处——比如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另一副面孔)。

相对来说,对环保界比较熟一些,请允许我还是用环保来举例。中华环保基金会成立于1993年,但这个基金会至今没有“基金会”的模样,分明是一群环保系统退休老干部排解离开职场的失权愤恨之所。这个基金会最有意思的是虽然也在筹集公众资金,但所筹集的资金,只用来自己做项目,而不是一个“资助机构”。由于是自筹自管,结果是机构还形成了“筹资提成”与“互相拆台”的风气。此中内幕,点到为止,不再详说。

中华环保基金会给所有想把钱“充公”的人,提了一个醒儿,就是你要看一下这个基金会是一个资助机构,还是一个自己做项目的机构,如果这个基金会一心只埋头自己做项目,那么你把钱留给子孙多买几百辆宝马车也罢,虽然很有可能他们醉后会狂驾着上街去撞人。

因此,有钱的人要想做好事,第一要素是“有多余的钱要充公,而不要自己去乱发慈悲乱资助”;第二要诀是“充公的钱还要看这个机构是在做资助还是在自己承接项目”。

如果走遍中国,无法发现一个放心或者满意的基金会,那么,自己私下成立一个,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记住,成立之后的基金会,即使挂着某个名的人大名,即使用着某个公司的大牌子,也一定从此与这个公司绝了缘,绝对不能沦落为这个公司的公关公司。比较理想的参照对象,是福特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与福特家族,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的关系,除了年年从这个家族中获得大量的资金之外。按照万科基金会和万通基金会“封面人物”王石和冯仑的说法,他们两家基金会都很注意这样的分寸,只是不知道具体执行过程中,是不是真的能够表里如一。

不管是把钱充到了某个机构的帐号上,还是划拨到了自家基金会的钱海里,这个基金会的资助官员,必须具备“为中国环保组织服务”的能力。

为中国环保组织服务,可不是像“为人民服务”那要说得轻巧,做得颠倒。当前的中国,环保组织虽然不多,但有活力,值得所有人尊重的机构,多了不敢说,少说也有一百家左右。在中国环保最艰难的时代,索南达杰、扎巴多杰、扎多、梁从诫、廖晓义、汪永晨、王灿发、吕植、霍岱珊、运建立、马军、马天南、刘德天、吴登明、方明和、韦东英等人挺身而出,他们的业绩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这样的人,是需要中国公众“供养”的,而最应当供养中国环保机构的人,我们姑且认为是那些“有钱人士”。

可是如何才算做好服务呢?其实方法倒也简单,就叫贴身服务,或者叫上门服务。中国的基金会,或者说宣称能够资助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基金会不少,但这些基金会都像官佬爷一样爱摆谱,都像官佬爷一样对“主管领域”毫不知情,都像官佬爷一样轻蔑地看着社会上最优秀的人士。坐在办公室里,靠打电话了解情况,靠邮件来往沟通思路,催促申请机构填复杂的表格,强迫申请机构按照自己肤浅的理解去修改方案,结果,申请的人不明就里,一肚子闷气;负责资助的工作人员益发骄狂,参加工作没几天的小姑娘,连火车都不会坐的小男生,就瞧谁都不顺眼,就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值得高看。

而“贴身服务”、“上门服务”则要求资助官员离开自己机构狭隘的办公桌,到民间环保组织的工作领域去共同浸泡,长时间参加对方举办的各种活动,长时间用对方的思路去思考问题,长时间用对方的情感去感染冷漠的内心,这样,才可能发现每一个环保机构最值得资助的价值,这样才可能梳理出各个环保机构的不可替代性。

浸泡到对方池塘的过程是剔除骄奢淫逸的过程,浸泡的过程是让死亡的心重新温暖的过程,浸泡的过程是让有毒的眼睛清除毒性的过程。浸泡在对方池塘的过程是发现美好的过程,发现美好的过程是共同探讨的过程,共同探讨的过程是取得共识的过程。共识一旦形成,就可以与民间环保组织的人员一起设计资助方案,在信任与融洽的气氛中,完成一个又一个资助申请书的立项和批复。

反过来说,面对一个个不板着面孔的基金会,到处在申请资助的民间机构根本不要惊惶;相反,大家要在围观一个个基金会犯错误闹笑话中度过美好的一天又一天。有钱的人其实比没钱的人更痛苦。对于基金会来说,他们找到能够放心地帮它花好钱的人,其实非常难。如果不学会“上门服务”,其结果必然是受骗上当。看着大把的钱花不出去,或者看着大把的钱一次次被人骗光花尽,基金会的人只有悔在心头,痛在肉中。

中国的民间环保机构可以不需要钱或者以很少的钱就启动项目,对于这样的机构,满怀敬意地送钱上门,是基金会唯一的出路。否则,这些基金会没有存在的价值,不如做有钱人的环保奴仆直捷了当,让人看了反而生起佩服之心。(2010.9.15)

http://s2/middle/6adcfa97x904cc8619c3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