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读后感
不知为什么,这首《溪边》忽然让我想到了那句久负盛名的哲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著名的哲学论断。流动是生命的常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而静止则是相对于流动的一种常态。
我们可以把整首诗想象成一个故事:
一对心心相印的恋人一别经年,终于在一条久违的溪边重逢了。这许多年来,他们把思念写进诗句,把离别的苦痛藏在心底,只为了获得一份更加丰盈实际的生活。也许他们曾经洒泪挥别,依依不舍,却停不下追逐生活的脚步。也许他们曾经信誓旦旦,牵手相约,只要拼搏出一片人生的绚丽就重返相聚。可这份期约却是如此沉重和久远。多少年过去了,他们终于在这条熟悉而又陌生的溪边相遇。当一切都归于平静,心境已变得澄澈。两个人的影子清晰地倒映在溪水里,四目相对,静止的是心跳,流动起来的是目光后的记忆——
还记得当年一起在溪边戏水的情景吗?你牵着我的手,绕溪徜徉。你撩破水中的倒影,溅了我一身水花。你背着我踏波逐浪,戏谑清流中的小鱼,而我却把笑声洒落满溪······而今,溪水仍旧静静地流淌,可是往事却随水而逝。今非昔比,时过境迁,回忆还在,可我们早已没了当年的心情。说什么呢?只有将思想定格在回忆里吧。
身后的灌木丛中,响起了鸟雀啾啾的鸣叫声,这些鸟儿从不飞离太远,也许叶片和枝桠会挡住彼此的视线,可那鸣叫声却永远交错不离。如此简单的相聚和依偎让人不禁想到传说中关雎鸟,它们一生都不离不弃,一只去世了另一只就不吃不喝直到黄泉相见。这最原始的爱恋,最微不足道的生之乐趣让人艳羡。当初我们何曾没有过这样的相约和期许,当年的分离正是为了今天更好地在一起。可是,如今一对为爱奔波的恋人却再也找不到那份最简单的心境了。当等待的就在眼前,已是物是人非、激情不在。
一首诗呈现一个故事画面,是因为诗境的丰满,足可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应该是一首好诗的最主要特征。那么诗的功能是什么?我想,除了使人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获得审美愉悦,还应该给人以一些启迪,一些人生的思考。所以读诗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的思索这首诗在告诉我们什么?它要表达什么?即我们常会习惯性地挖掘文本的中心思想,有的诗主旨一目了然,或赞美什么或抨击什么或揭示什么,而有的则较为隐晦。但诗后所蕴藏的思想一定是有的,并且这种思想的发掘与读者的再创造过程有关,你所关注的角度不同,体会到的思想内涵也不同。
就这首而言,我看到的就是一种关于流变的哲学。世间万事万物皆在变化中静止。境遇改变了,心却静止了,想要的实现了,当年的初衷却不见了。我们期待的永恒是什么?流动才是永恒,沉积下来的不过是记忆。这就是关于生命变化无常的哲学。这种改变让人伤感吗?可是“当流动的开始流动/静止的开始沉积”,伤感终究也会变成液体渐渐消逝,蓬蒿间的欢乐也只是短暂的相聚。诗的最后一句写道:“舀一捧水洗洗风尘吧/小心一些/莫让沉积泛起”,我读出了一些超脱。既然什么也留不住,那就在岁月的河里洗去一路风尘吧,让它也随水而去。不过要小心一些,曾经的过往,无论是愉悦还是苦痛都不必再去翻动,生活还将继续,崭新的记忆还将不断流动并沉积。没有什么不能释然的,一切存在都无法永恒,可我们还有回忆,它可以沉积下来,变成相对的永恒,因为静止也是流动中的一种常态。
对一首诗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同的。天成阿扁说:“思想本来就是会冲淡诗意的。”可能是因为思想是枯燥的而诗意是生动易感的,但是任何文字都必须是有主题的,诗的内涵则更显深远,这看起来很矛盾。可是我想,如果写一首诗时我们能够融进自己的情感去设置诗境的画面,即便这些情感是构思中虚拟的,诗意中也已经蕴藏了一些思想的元素,这些元素有些是诗人构思时清晰投入的,有些则是读者添加了自身的情感因素后发掘出来的,但是无论如何,诗所要达到的文学功能达到了。
变通地读诗写诗应该也是一种哲学。
附:
溪边
天城阿扁
把对你的凝视
放入诗句
把清澈放入
迈过青荇流到我脚边的小溪
静止和流动
都在瞬间置换诗意
清澈静止了我和你的倒影
目光后的思想去了久远的记忆
我们一时失语
凝神屏息
一些鸟儿在身后的灌木丛中啁啾
它们从不飞得太远
枝枝丫丫可以障目
唤叫声却没有距离
这也让我们羡慕了吧
蓬蒿间的相聚
蓬蒿间的嬉戏
蓬蒿间的
微不足道的生之乐趣
当流动的开始流动
静止的开始沉积
感伤便变成液体
欢乐便从蓬蒿间飞去
舀一捧水洗洗风尘吧
小心一些
莫让沉积泛起
诗歌论坛:
天城阿扁:
谢谢海恋,诗与哲学的结合,是很多诗人的追求。呵呵,我的诗不哲学,有也是图解它。不是我不屑这么做,是因我还没找到它们的结合点。就像现在的禅诗,好像有很多人追捧,但这很多人并不知禅是什么。禅即平常心,即对所有事物保持一种平视的姿态。你能,你不说你的诗是禅,你的诗已让人参悟到了禅。禅不需标榜的,就像道、非常道一样。呵呵。我又端了一副教师的架子,职业习惯,好在你能理解。
博主回复:
诗与哲学结合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当你已经具备了一个哲学家的头脑,诗中就会自然流露出哲学的味道,可能都不是故意想投入进去的,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但它就在那了。老师的很多诗里都有哲思的味道,呵呵,有恭维之嫌。
咏梅前沿播报:
如果将目光聚焦“哲学”,诗意会不会被冲淡?对作者本人不会这么做,他自己也承认“不屑这么做”、“如果有也是图解它”。
这首诗的美在于“萍聚”,所谓的“动”与“静”,都是为它服务的。如果读到“哲学”,那也只能算是附带产品,不应该是这首诗的主旨。
主人公正是在流动的回忆及静止的屏息中享受相聚时的快乐及无奈。鸟儿的大方对鸣及蓬蒿间偷欢的场景,都成了情人羡慕的美好。洗去风尘,不染沉积的回忆,也是溪边常见的场景。
我宁愿把这首诗读成情诗,呵呵。
博主回复:
嗯,这个我想过,就是纯粹的情诗。而且,我承认我的理解主观的居多,可是一首诗能带给读者的很多,可能我发掘得有点深,可我就是从诗里读到了这个哲学的命题,可能这根本不是作者的初衷,可谁又能左右读者的理解呢,所以我才说诗评和读后感不一样,读后感更多的是读者主观的解读,应该不存在歧义。
天城阿扁:
再说几句。
所谓“哲学”,不过是一种世界观。就算是最高深的思辨哲学,它也是因平常事物的演变过程具有了普遍规律,通过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形成一种方法论。这个时候,我们才有了哲学。
诗人在观察和表达世界的时候,也是希望找到所关注事物的普遍规律的。不过诗人不去思辨,而是用形象表现这一过程,在他的表达中,倘若触及到了一些共性的东西,便也就与哲学做了邻居。当然也就具有了一般意义的思想性。这也是一首好诗所追求的。而全面总结诗歌的创作规律的方法论,就是艺术哲学。虽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与普通哲学还是有区别的。因所涉及和研究的对象不同。
博主回复:
刚刚回了咏梅的评。可能我们还是在诗评和读后感之间有一点纠结,其实诗评也不是纯粹的作者创作初衷的解读,只是贴近,而读后感就更谈不上贴近了,感悟的合乎情理那就合理了,它甚至是可以由一句诗去引发感悟的,无所谓对错,只能说阐述是否合理。关于哲学,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没有上升为学问的我们把它叫做哲思,我的这篇读后感应该就是借了哲学家的论断引发的哲思吧,但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脑海中是绝不会离开哲思的,所以我才会感受到这种哲学的味道,呵呵
咏梅前沿播报:
多样的解读当然是被允许的。你这篇读后感也正在朝着解读的更深层次迈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玉竹的发言也表达了这个意思,我是很同意也很支持的。况且这个命题也是合乎解读轨迹的,肯定是“合理”的。
我想说的是,解读时要不要突显这个哲学命题?它在作品的实际功效中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我觉得还值得探讨。就像你这篇文字,试图在解读这个命题,却又并没有太去深挖,大多还离不开一个“情”字,说明这首诗的概貌还是“情”。
情字在前,哲学在后,或许更能客观一些,也更符合解读的轨迹。我们首先是把它读成了情诗,得到审美愉悦后,才会在抬起头的时候有了一些感悟:动与静确实是一对哲学范畴,而它无处不在,就连恋人间的相处,又何尝离得开这个哲学命题?这样是不是在解读的逻辑上更合理一些?
如果直接就读到哲学,或者只是读到哲学,恐怕这首诗三分之二的美都被理性的思考给冲淡了,作者本人也不愿意这样做,你觉得呢?
也许我一时愚钝了,但我喜欢这样的“叫真”,这是以真诚为基础的交流,是本着探讨问题的想法来的,咱个人友谊只能由此升华,对为?人云亦云不是咱俩的风格。呵呵。
博主回复:
你这段话我完全赞同。说实话我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也下了很大决心,你说得对,不能忽视诗中感性的成分,这是诗最想表达的。如果忽视或顾左右而言他就有些南辕北辙了,而且究其实诗所呈现的主题思想也是怀旧言情的成分居多,不过我总觉得诗能表现出来的内蕴应该是庞大的,更深层次的或者非主流的思想未必不值得发掘,而且如果能发掘出来未必没有更深远的影响,只是可能大家都忽略了它,或者不敢朝那想,觉得那是不正确的想法,(包括我也曾不敢面对我一时的感悟。)可是当我把它完全梳理出来的时候,我觉得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而且我的这个理解的分支除了获得了美感的享受,还有理性的人生启迪,为什么不能这么理解,也没什么不能把我的感受分享给大家的。
一会把大家的交流都搬上去,这个交流状态我喜欢!呵呵
玉竹之心:
看到海恋写的读后感,很佩服。
佩服的是你的用“心”,你能沉入诗中静静的思考,发现了阿扁诗中的哲学气息,见到了此诗的真意所在。
博主回复:
哲学未必是这首诗的真意所在,我只是把我感觉到的哲学气息整理出来,纯属个人感受,读后感可以更主观一些,搬上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蓝梦
我来说几句。行不?
天城阿扁的《溪边》,能产生这样的“哲学”思考,恐怕是他本人也没有想到的。好诗大家评,这本身就是一次融入哲学思想的再学习与再创作。然而,大家的这种“民主”诗论,却将诗歌之外的另一哲学范畴肢解开来,不得不使我这个崇拜哲学而更情衷于诗的读书人,重新拿起二月的《溪边》,久久不能入眠。
首先,我要肯定的是《溪边》作为情景交融的现代抒情诗,我同意海恋的说法(诗境的丰满,足可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更赞同咏梅前沿播报的诗观(这首诗的美在于“萍聚”,所谓的“动”与“静”,都是为它服务的),至于作者本人的思辨(我的诗不哲学,有也是图解它),只能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思考。
试想,作者是先有情(当然,这里的情是触景即生的)还是先想到要用一首诗来歌咏一下“哲学”呢?显然,情在先,是情让作者迸发了创作的激情,情系所致,一首情归于逢的生动画面,款款落笔。
我们不可否认,静止与流动的依偎,本身就是矛盾的情感同在。诗中的情感描述,交织着景的静止与情的流动,将读者引进了一个富有“哲学”的幽静之景。让我们读到什么?无非是一行行富有哲理的内心倾诉。最终还是被情所动。
我们评论天城阿扁诗,是一个再学习与再创作的过程。这里,我想说的是,单一的强调“民主”型的“多样性解读”,是未来诗歌创造道路上的一种“哲学”泛滥。
诗的主题内涵,才是本质上的最高“集中”,这也是“哲学”。
博主回复:
蓝梦的这几句很有力道,受益匪浅。“单一的强调“民主”型的“多样性解读”,是未来诗歌创造道路上的一种“哲学”泛滥。”我赞同。诗不是怎么解都行的,它必须要有一个范畴。我也不同意把哲学作为这首诗本质上的最高“集中”。如果大家都被引导到关注这首诗的哲学价值而忽视了情感就是一种误导了,所以我也在文字当中以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诗中所体现的画面美和感情色彩。哲学的味道是我主观感知的,应该不是作者的初衷,但是语言的外延太广了,一句话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理解就不一样。关注的点不一样,理解也不一样。在不忽略主旨的情形下,是不是也允许读者有自己的感受呢?当然感受要有道理。这是个问题,欢迎再抒己见,这个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
咏梅前沿播报:
索性再说几句吧。让论坛更热闹一些。
说到最后,已经成了一首诗或者一个诗人是否具有“哲思”的问题。
我们说,一位好诗人,除了需要感性(见景生情,触情伤怀)外,更应该具备一种不同于普通人的思辨能力,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哲思”能力,即透过某个现象,看到它的普世意义,然后试图用诗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思考及感觉。
这种能力,体现在诗歌里,并一不定构成诗的内容或主旨,而是体现在创作技巧上的独特性,比如出其不意的“置换”、拟人的运用、比兴、用典等等,诗的风格比较灵动或厚重,而“哲思”本身并不一定是诗歌要表达的主题。
我举个例子。前一阵读到一首诗,作者我不记得是谁了,里面有一句我印象很深:“我的眼泪/擦干了谁的爱恋”,显然,这位诗人很有“哲思”的能力,让我们能读到这样“似非而是”的句子——眼泪原本是“被擦干的”,但正如哲学里所说的,矛盾双方有时是相互转换的,所以换过来看,欣喜或者伤心的泪水,何尝又不能把对方爱恋抹去呢?这就让我们拍案叫绝了。
但我们作为读者,显然并不需要去探究这个哲学命题本身,而是被诗句所感动,并试图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对方的爱恋已被欣喜地接受,还是爱恋已经消退,徒留下一些感伤?
所以说,诗人具备“哲思”的能力是必须的,但这不一定构成诗歌的主题,解读时能够感受到思辨的力量就可以了。
博主回复:
嗯,哲思的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也就是说诗的目的不一定要揭示哲学观点,而是通过哲思的巧妙来更好地使读者感知诗里的感性情绪,从而得到感染,获得心灵的震撼。这个观点让人豁然开朗。其实我也不是主张非要发掘诗里的哲思,但是顺着哲思的方向我们似乎能够更好地找到对这首诗思想的解读,我总觉得诗不只是要呈现画面,呈现画面是为了体会情感,那么情感本身就蕴藏着思想。如果只把这首诗单一的解释为一对恋人在河边久别重逢,叙旧,回忆往事,那就太单一了,诗的功能也就只限于伤感或感动,为什么不能把理解放大一点,既能触及情感,又能得到理性启迪。那么我顺着这种哲思的脉络去理解,是可以找到一些理性的启迪的。存在的问题可能是我把哲学的理论引进来似乎有夸大的成分,所以大家觉得我忽略了感性的主旨,有些无法接受。不过你细读我的文,感性的解读是很浓重的,我也是从感性之中抽离出来的理性,目的就是要深入地思考我能从这一首诗中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咏梅前沿播报: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诗歌都以情为主,也有些诗歌是纯粹的思辨,比如好心情网的编辑“左手”,他就写了一些“幻想系的诗歌”,试图用一些意象的堆砌,去表达(这两个字应该加黑加下划线)一些哲学的思维,或者一些思辨的力量,先不说这样的诗歌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者有什么让我们不能苟同的地方,至少这样的诗是存在的,而阅读时感受到的确实就只(这个字也需要加黑)那种“哲思”的力量,给人一些真正的启示。这样的诗歌,你这样的解读是最恰当的。
而阿扁的诗歌不属于此类。他的诗歌,就是有哲思的味道,也是为了叙事或抒情服务的。这首诗用了很明显的“动与静”,才会让哲思的影子比较清晰了一些,但它仍不能构成诗的主旨,只是为现场情景及内心活动服务的。就算不读这首诗,读者仍是知道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正是有这样的认知,读者才可以与作者更贴近,借助那样的认知,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以说,你的感受是对的,但作为诗歌的解读,显然有点吃力不讨好,因为随便挑一首好一点的诗,里面都会可能有这样的“哲思”味道,那是一首耐读诗歌必须具备的特质。
当然,你写这篇“读后感”的冲动,可能正缘于对诗中“哲思”的强烈感觉,那么,它的生成就是很自然的,没什么不可以的,而且文章写得很深刻。
以上讨论已经超出了对你这篇文章的点评,大家在更深的层次上讨论诗人及诗歌,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呵呵,又乱说一气,欢迎拍砖。
博主回复:
倘若这是一篇诗评,我这样解读显然不妥。但是就普通读者而言,看一篇文学作品就是“横看成冷侧成峰”的,可以主观和肢解,所以我总是强调这是读后感,但是可能我这篇读后感又几乎解读了全诗,有接近诗评的感觉,所以才让大家有些惊讶这样解读行不行,这可能是症结。以后在写这类文时,我会注意这些问题,让读后感更纯粹一些。
“就这首而言,我看到的就是一种关于流变的哲学。”
——你的这句话把前面浓重笔墨挥就的感性解读给抹杀了,让人觉得你看到的只有哲学。
“只是可能大家都忽略了它,或者不敢朝那想”
——其实呢,不是大家忽略了它,而你在有意在夸大它的意义和作用。
我相信,稍有点悟性的人,都会注意到这首诗里关于静与动的描述,但大家只愿把它理解为“置换诗意”,也会由此生出一些感慨。这是运用理性认知很好地发散感性情绪的典型,而不是相反——由感性的描述达到理性思考的目的。
我始终相信,阿扁创作此诗并不是着意要表达某个哲学思想。
它不是一首哲学诗,这一点是肯定的。
-
博主回复:
-
应该不是阿扁的本意——宣扬哲学思想。而是我悟到的,悟到它的目的是想最后获得“我们期待的永恒是什么?流动才是永恒,沉积下来的不过是记忆。这就是关于生命变化无常的哲学。这种改变让人伤感吗?可是“当流动的开始流动/静止的开始沉积”,伤感终究也会变成液体渐渐消逝,蓬蒿间的欢乐也只是短暂的相聚。没有什么不能释然的,一切存在都无法永恒,可我们还有回忆,它可以沉积下来,变成相对的永恒,因为静止也是流动中的一种常态。”这样的启示。如果不去关注这种哲思要怎么获得这个,还只是感动而已。
-
-
你一直将“读后感”排除在“文学评论”之外,对这一点我是不敢苟同的。二者都有着几乎相等的导读功效。试想,一个“影评”与一个“观后感”,都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影片的上座率的。
如果强调某种感觉只是“读后感”,然后就去由着性子扩大,或者漫无边际地发散,显然也是不太妥当的。
也许正是因为创作时的无所顾忌,不愿承担普遍的导读功效,所以这样的“读后感”,更是“纯粹的、私人情绪化的东西”,更会引起别人的不同声音,写作时就要作好这样的思想准备。
-
-
读后感和诗评绝对不一样。诗评要贴近作者的创作初衷。但读后感可以从任意角度发散,无需受限,一首诗我完全可以就诗意甚至一句诗联系其他的故事或生活实际谈感受,甚至诗后的附诗也可以算读后感,但诗评绝对不行,诗评就是有导读作用的,得尽量客观。角度不能多,要尽量贴近诗作最初主旨,但也不可能完全解读到位,作者的想法谁也不能全盘摸透。我这篇的问题可能在于较像诗评,我已经说了,这可能是症结。但是真没想写诗评,我的诗歌理论很薄弱,所以我只要求自己写写自我感悟,真的很主观。引来不同声音正常,但是这个声音不能纠结在它是不是诗评。它不是。
-
-
不知今天怎么了,好像意犹未尽,想再说两句:
先谈谈咏梅的看法。她认为:此诗应是以情为主,诗的美主要在于“萍聚”的状态,诗中的动与静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其次,她的观点是:情字再先,哲学在后,可能会更好地解读此诗的意义。后面咏梅又谈到了诗歌创作中的哲思能力,这一点与前不久阿扁的文章《诗歌的激情与理性》中的观点不谋而合。的确,每一首诗的创作是在主题的牵引下展开的,这时候,激情占主导地位,而后才是在定稿时修正它有些偏差的理性,就象阿扁说的:思想会冲淡诗意的。
海恋的这个读后感引发的再读、再感,很有意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凭心而论,海恋是被诗人的哲思所触动有感而发的,而咏梅是先见到了诗人的抒情之笔,而后见到诗人的哲思。两人所见似乎一前一后,一颠一倒,但就我看来只是看诗的角度不同,却是殊途同路。这种想法绝不是中庸,而是人们对同一首诗的欣赏角度绝不会相同一样,总是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结果。
我以为,解读诗重要的是不偏离主题、不要猜想过多、入诗而又能出诗,也许就达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了。反过来讲,诗的如何,除了诗人自身的哲思之外,主要还是靠读者去感悟、结合、欣赏,这一点海恋、咏梅、蓝梦都做到读者应有的职责。我很钦佩。以后还要多学习,多领会写诗与读诗的要领吧。
今天快要把海恋的门槛踩坏了,呵呵。
-
-
呵呵,你来我高兴,再说几句,玉竹这个解诗之道我赞同,我觉得普通读者是可以读出诗歌之外的很多东西的,只要不偏离中心太远就行,诗写成了,诗人要表达什么已不是最重要的,读者能悟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悟到的越多,诗的功能性越强,当然前提是这个读者不是在做诗评,而是感受。
-
-
-
话说回来,你的这篇读后感,确实是缘于他这首诗的一个分支,而这个分支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你在这个分支上的感觉也是准确的。
我说的可能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哲思”在诗歌中的运用,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应该已经远远地离开了你这篇“读后感”本身。
而你一直在关注自己的读后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原诗。其实这个答案我是给过了的,也是很明显的: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你的解读完全没有问题。
咱俩也许在两条道上跑的车,各说各的了。呵呵
-
-
是啊,我也有点糊涂了,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我要表达的是什么了,哈哈,可能是困了,明天再展开论战,发现咱俩太像了。都有思辨精神,哈哈
咏梅前沿播报:
最后的感悟是对的,这也说明一个道理:殊途同归。
不同的道路,有时也许只是顺序上的差异,而有时,是主路与辅路的选择,都不是原则问题,最后都会达至终点,呵呵。
讨论很有意思。
博主回复:
殊途同归,松口气,有想法,再想再抒。
雨中菡萏
真热闹,我只来沾点热闹的气氛回去,不知可否?
一首诗能引得众说纷纭,各解其意,足见它的魅力。诗无达估,海恋注明了此篇是读后感,那么读后的感觉也自然是各人心中见啰。无可厚非,此诗的独特魅力,才是引起大家各抒己见的源头,我且坐观,认真学习,然后为此诗,为此感,更为此议论用力鼓掌!呵呵~
博主回复:
当然,必须等可儿,呵呵。说的对,有争论证明了诗好,这个毫无疑问,《红楼梦》被深入探讨,百年不衰,正是此理。希望蓝布衣能多出这样的好诗,这是诗歌发展的希望。
红枫
我也来凑个热闹吧。读阿扁的这首诗,首先给我的感觉,是一首伤感的情诗。诗中告诉我们:多年后我们在岁月的溪边相遇,有的只是久远的记忆,此时,除了一时无语,凝神屏息,,又能做些什么?感伤之时,不由让我们羡慕那些林中嬉戏的鸟儿,它们虽有枝枝丫丫障目,却挡不住彼此的呼唤。即使这样的爱情微不足道,也让我们羡慕。最后,诗人告诉我们一个哲理:一切的欢乐、爱情、忧伤,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该流走的流走,该沉淀的沉淀。以上只是我的感受,不知是否曲解了诗人的本意。呵呵!
博主回复:
呵呵,读后感没有曲解,诗人要表达的总不能去问问。我们读出什么就是什么了。诗是写给读者的而不是写给诗评人的,所以再创造空间大的才是好诗,仍旧是个见。
白鸿
感性的诗歌,理性的思考
这几天心一直静不下来,所以也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阿扁先生的诗歌,我一直在读,也一直在思考,感觉好诗多,内涵也深,读阿扁先生的诗歌,需要细读,反复推敲,可见海恋在这方面下了功夫的,我说赏读,海恋要我留下点什么,我只能感性地说说。
首先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是感性的,也就是灵感,没有灵感,诗人是写不出诗歌的,但每一首诗歌,诗人肯定要表达一个主题,也就是这首诗歌的灵魂。
很显然弄懂诗人写诗本身,是写诗评的前提,这一点我与咏梅的观点是一致的。但一首好诗,会赢的读者的共鸣,也就是诗歌之外的的东西,这也是诗歌的外延,海恋看出来了,并进行了一些理性的思考,这点读后感也是好的,是赏读,并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本身。
所以延伸在诗歌之外的美,也就是美学,是可以扩大的,甚至超越了诗歌本身,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蓝调是我们的宗旨,一家人的话题,可以发些自由的声音,这是我们诗刊的主旨,一家人都在说,我也说说,叫交流。阿扁先生《溪边》这首诗最吸引我眼球的就是:“蓬蒿间的相聚 蓬蒿间的嬉戏 蓬蒿间的 微不足道的生之乐趣",我们都微不足道,但我们可以有平常心,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和快乐,这也就是阿扁先生所说的“禅”的境界,是诗歌的主题,若不是阿扁先生点破,我也看不出,但我知道这是画龙点睛之笔。
海恋抓住了诗歌的外延,另一方面去发挥,也是好的,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超过了诗歌本身,也说明了阿扁先生诗歌的魅力所在,我是轻易不敢碰触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也是我们一家人要学的东西。阿扁先生的诗歌和海恋的诗评,能引起我们诗刊内部的热烈讨论,也是诗刊的幸事。
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共同办好我们的刊物,该是大家的共识。这种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咏梅和诗,如海恋评诗,如阿扁先生的默默无闻的支持,蓝布衣诗社,我们大家共同的诗社,期待着你的参与你的精彩。
博主回复:
发现你这一段话给我们的“论战”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搬上来期待更多爱诗的人走进蓝布衣!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