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PS后期作者)
不一会儿,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开始,孩子们要站在高考这个平台上,接受挑选。然而高考对我来说,已经是很久远的事儿了。我虽然也在高考的舞台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改变了我的人生之路,但高考给我心灵上的刻痕很长时间难以弥合。参加工作后,常常梦见高考考场,不是缺这就是少那,每每被恶梦惊醒。
我参加了1987、1988两年的高考,1987年的高考数学题很难,而我数学学得又不好,距当年的中专录取分数线还差一大截,于是我选择了复读。俗语讲“田子不出头,出头便是由”,对于出身农家而又家境贫寒的我来说,要想改变命运,只有走高考这一座唯一的独木桥。
恢复高考的1977年,我们村姐弟两个考上了中专,他们从此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吃上了商品粮当上了国家干部,这是当时农村人多么艳羡的事儿,许多村里人都拿他们姐弟俩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然我的父母更是对我们姊妹三人严加教育,因为我的父亲是五十年代孟县一中的高材生,由于被错化成“右派”而遭到勒令退学,虽然过两年被平反,却错过了考大学的机会,加上家庭成分高,父亲一生郁郁不得志,他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寄托在我们兄妹三人身上,我上初三那年,父亲含恨去世,后来哥哥看到母亲实在承受不了家庭重担,在孟县一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和母亲一起承担起赡养爷爷奶奶、帮助我和妹妹上学的重担。
1987年,我高考落榜,犹豫、彷徨、苦闷,几经思考,我决定复读,因为我承载着家庭几代人的梦想和希望,承载着父亲未竟的心愿,在复读的日子里,我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晚上12点之后才上床睡觉,每天入睡前还要把白天学习的内容在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复习一遍,那时学校每天十点熄灯,我们就点亮煤油灯继续也读,可就这样,每天都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
然而我的备考生活却很清苦,白天在学校伙房就餐,夜里在亲戚家里借宿。由于家境贫寒,每天早晨和下午都是从学校大伙房打来玉米面汤,把从家里带来的馒头掰开泡到玉米面汤里,那时好像比现在冷得多,先是值日的同学提着大铁桶从伙房把面汤打回来,然后同学们把自己的碗放到地下,一个个分完,等到去吃的时候已经凉了,中午有时喝点热水就着硬馒头,最好的时候能吃上汤面条就着馒头,而家境好的同学每顿可以吃到学校伙房供应的热气腾腾的馒头和蔬菜,有时他们到街上饭店里打打牙祭,而我从不敢有这种奢望。有时和要好的同学在一起吃饭,但时间不能长,因为我一个礼拜只有0.5元至两元的生活费,实在无法与人家相比,因此等等开饭的时候我只能悄悄躲到角落里,默默地吞咽着自卑、清贫和无助。读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开篇中描写的孙少平上高中时打饭的情景,我觉得我和孙少平有过一样的经历,我觉得那就是在写我,由于常年营养不良,我那时极瘦,仿佛一阵风就能把我吹倒,到高考体检时我只有45公斤。然而,贫寒的家境、清贫的生活把我的内心世界打磨的坚强而又孤独,我觉得那时我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寂寞的身影在校园灰黄的路灯下拉长、拉长,我深深知道对于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来说考上大学意味着什么,于是我拼命读书、读书,我的生活中只有“读书”二字。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又到了被称为“黑色七月”的日子,与去年一样,我们孟县二中的考生的考场设在孟县实验小学,由于我们离县城远,学校把我们安排在孟县县委党校吃住,提前一天,我骑着我的破自行车赶到县委党校,我们班的同学住在一起,由于紧张,考试的头天晚上,我彻夜未眠,不停地上厕所,记得第一场考语文,所幸并未受到很大影响,第二场考数学,更值得庆幸的是题不难,当年的英语题量大,很多英语成绩很好的同学都未做完整个卷子,而我顺利地完成了英语考试,当老师们了解到我的情况,都说不容易。
等到成绩下来的时候,我到学校看榜,我久久在学校门口徘徊不敢进去,由于当时的英语卷子是电脑改卷,成绩尚未出来,我知道我的考试成绩已经超过去年的中专录取分数线,如果加上英语成绩,应该很不错了,果不其然,我的最终成绩在全校文科中排第二,就是在全县也是名列前茅。
过两年我妹妹也被一个省内中专录取,我们兄妹俩也成了村里人教育孩子们的新典型。“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通过高考,我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二十九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也年逾半白,女儿也早两年参加了高考,高考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高考毕竟是一个选拔性考试,存在着优胜劣汰,我们家三代人忧也高考,喜也高考,但对于现在的孩子,高考毕竟是一次考验,是人生路上的一次竞争,今后这样的考验还有很多,不管成绩的好与坏,但愿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从我的人生经历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不经历挫折的孩子长不大。高考,是一次很好的人生历练。
高考仅仅是人生路上一个选择,无数的风霜雪雨等待着去搏击。既然选择远方,就不畏艰难险阻。面临高考,笑迎人生的考验,奔跑吧,孩子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