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文言文创新教学研究的几点做法

(2022-03-30 06:53:32)
标签:

转载

文言文创新教学研究的几点做法

临川寺中学   李彩宁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想尽自己所能教好文言文,于是用最慢的速度详细地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则被动的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模式固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按照这样的方式上课的结果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死气沉沉,教学时间花得过多,练习的时间少,学生也没有真正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我们教师就开始让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慢慢发生点变化。

1、 故事激趣导入法

我有个习惯:学习一些重要的且比较难理解的课文时,我是不让学生预习的。因为不预习的课文,学生学起来更新鲜,更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在学习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时,我是这样激趣导入的:战国时代,随着商鞅变法的实施,秦国日益强大。强大了的秦国,胃口也就变大了,它总感觉周边那些个小国,都是美味佳肴,所以总是对他们垂涎三尺。而要想霸占、吞并小国,一般会依靠战争解决。而古人有个战争法则,这就是:师出有名。但此刻的邻居安陵国并没有冒犯秦国,秦想拿下它,没理由。怎么办?编理由,给安陵国找茬!秦国到底找了什么茬?安陵国上当了吗?秦国侵略的野心得逞了吗?下面,请同学们试着齐声朗读课文,尝试回答我这三个问题。

通过朗读,学生大致了解了一点内容,已经可以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了:交换土地;没有;没有。然后再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通过朗读,慢慢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是不让学生翻译课文,我也不去翻译的,而是通过全班同学一遍一遍参与的朗读,培养他们文言文的语感,逐步通过朗读,由浅入深理解内容,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开始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实词、常见虚词、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总结主题的。这一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接受事物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始终带着兴趣和好奇,一步步完成的,所以,他们既了解了故事情节,明确了人物形象,也掌握了琐碎的文言知识,无疑,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2、 朗读教学大有益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文言文,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充分朗读:整体齐声朗读、分组朗读、单个朗读、听音频朗读、老师示范朗读……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读,一方面加强了文言文语感,另一方面,每次带着朗读目的,总能搞清楚一个或几个问题,或产生一些疑问,然后在此基础上分享、讨论,于是,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变得民主而生动起来。当然,在此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设计与把控,才能让这节课有序且有效。

3、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先进的教学手段,寓教于乐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让课堂更加生动了,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根本。文言文教学最容易“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组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教会学生触类旁通。

仔细研究我们说的每句话,它都是由主谓宾定状补组成的,而文言文亦是如此,只不过古人写的文言文在表达顺序和用词上与现代文有时略有不同罢了,这就是文言文的语法。让学生明白了这点,并在平时教学中给予分析比较;平时学习中,注重古文化常识的学习与积累,让他们理解这种种语言现象,那么,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也就不那么难了。对于字句的翻译,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就要让学生去活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5、突出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情感。

学习完九下第六单元的《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出师表》,我就让学生讨论古代君臣关系、说话的艺术,孩子们通过讨论,得出了不少很实用的结论,再对照自己平时说话的习惯,找出了自己的不足,我想,通过这个环节,他们也一定在今后的待人接物说话分寸和技巧方面,有所改善。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引发出来。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探精神索、研究。这个学习过程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