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吹灭别人的灯(警醒)
(2025-02-19 14:48:33)永远不要吹灭别人的灯(警醒)
人字有两笔,一笔是写自己,一笔是写他人。
认清自己,把自己这一笔写好,是修行;尊重他人,让他人写好另一笔,是涵养。
唯有如此,“人”才能够更加圆满,“人”才得以相互扶持。
为人处世,内攒能量,发自己的光就好,永远不要向外延伸,去吹灭别人的灯。
- 1 -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森林里,燕子和蝙蝠老是对彼此的生活方式有意见。
燕子看蝙蝠晚上出去白天回来,觉得它活得太折腾;蝙蝠呢,对燕子白天叽叽喳喳个不停感到厌烦,认为它太闹腾。
它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总觉得对方才是错的。
直到有一天,它们又因为这事儿吵起来,路过的猫头鹰随口插了一句:“你俩一个白天活动一个晚上出动,生活习性都不同,看法能一样吗?”
其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类似“你眼里的宝贝,我眼里的废物”的情况。
站在山顶的人,眼前是广阔的海洋;在半山腰的人,看到的却是荒芜一片。
位置不同,生活不同,造就了三观的差异,也导致了选择的不同。
托尔斯泰有句话:“你不是我,怎会明白我走过的路和心中的感受。”
有些东西咱们没见过,不代表它们不存在;有些事情咱们没经历过,不代表它们就不伤人。
毕竟,鱼儿不都在同一片海里游,人生的活法也没有固定的模板。
说到民国时期的张爱玲,很多人都觉得她性格孤僻,清高自大。
但邝文美跟她成了好朋友后才发现,张爱玲那些让人不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原因:
她平时不怎么笑,不是因为傲慢,而是因为高度近视又不爱戴眼镜;
她不喜欢出门应酬,不是因为摆架子,而是有严重的过敏问题;
她经常拒绝聚会邀请,也不是看不起人,只是习惯了晚上写作,白天起不来。
作家亦舒说过:“一个人真正成熟,就是开始懂得责怪的人越来越少。”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你不一定能理解他们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你拼命想要的,别人可能根本不在乎;你觉得不重要的,也许正是别人梦寐以求的。
这世上很少有绝对的对错,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会从心底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
- 2 -
以己度人,是在出卖你的浅薄
先贤圣人孔子曾在《论语》中告诫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确实,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将自己难以承受之重强加于人,此乃高尚情操。
然而,世间难有完全的感同身受,每个人对幸福的诠释各异,生活态度自然千差万别。
我们无法强求一个肩负家庭重担的人去肆意享受生活,也无法苛责一个为基本温饱挣扎的乞丐不够慷慨大方。
正如周国平所言:“应铭记,己之欲非人之所求,同样不可强加。”
在全面了解情况前,擅自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往往演变为主观的偏见,显露个人的狭隘与浅显。
知名学者张中行,性情温和,一生乐善好施,却也曾做过一件令他悔恨半生的憾事。
他曾受邀担任《世间解》主编,在得知俞伯平的学识后,主动约稿。
俞伯平爽快答应,并迅速提交了一篇深邃的长文。
张中行满心欢喜,立即发表,内心对俞伯平的才华大为赞赏。
但文章发表不久,俞伯平便询问稿费事宜。
按当时规定,稿费需一个月后发放,俞伯平此举让张中行既惊讶又恼怒。
他认为,像俞伯平这样的名士,怎会如此斤斤计较稿费这等小事?
张中行因此认为俞伯平俗不可耐,从此断了联系。
多年后,他才偶然得知,当时俞伯平身患重病,家境贫寒,全靠妻子典当首饰度日。
遗憾的是,当他明白真相时,俞伯平已离世,张中行只能抱憾终身,无法当面致歉。
世事纷扰多变,有些路的选择实属无奈;有些决定的背后藏着难以言说的苦衷。
人生这条路,由“足”与“各”构成,“足”代表脚下的路,“各”意味着各自前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喜。
生活的好坏,唯有自己体会;选择的对错,唯有自己承担。
切莫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的幸福,肤浅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涉足他人的世界。
- 3 -
人生最大的清醒:尊重别人,优秀自己
鲁迅说:“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后来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高层次的人士,遇到事情总能多一份体谅,看谁都觉得挺顺眼。
他们深知别人的难处,所以不轻易计较,也能看出别人的尴尬,但不戳穿。
这样的人,心地善良又实在,与之交往让人觉得踏实,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修养的体现。
苏轼,这位历史上有名的文人,一向和蔼可亲,朋友遍布四海。
在杭州任职期间,他与一个小官韩宗儒有书信交流。
韩宗儒特别爱吃羊肉,但囊中羞涩,每月俸禄只够偶尔尝尝鲜。
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名将姚麟非常崇拜苏轼,便心生一计,将苏轼的来信卖给姚麟,换取羊肉钱。
这事儿传开后,苏轼身边的朋友有的笑话他交友不慎,有的为他打抱不平。
但苏轼本人却不以为意,反而体谅韩宗儒生活不易,也理解他对美食的热爱,对此事表现得相当大度。
当韩宗儒再次上门讨要回信时,苏轼幽默地回应:“寒食节不能杀生,本官今天不开杀戒。”
寥寥数语,既给韩宗儒留了面子,又不失亲切感。
后来,苏轼被贬黄州,许多昔日好友没了联系,而交情不深的韩宗儒却时常写信给他,给予温暖和鼓励。
《孟子》有言:“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尊重他人,其实也是在无形中提升自己。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不会轻易评判别人,而是努力去理解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拥有一颗包容万物的心。
人与人之间的长久交往,离不开相互的尊重和理解。
遇到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看到与自己认知相悖的事,与其心生隔阂排斥对方,不如求同存异学会包容。
你的理解和尊重,最终都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写:“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人生是一本书,包罗万象,各有各的版本;人生是一条路,四通八达,各有各的选择。
为人,最大的修行,莫过于不会轻易被别人打扰;处世,最大的修养,莫过于不去随意打扰别人。
我们这一生,永远不要去吹灭别人的灯,发好自己的光才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