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处暑,告别暑热,做好6件事,这个秋天不生病

(2024-08-22 14:46:57)

今日处暑,告别暑热,做好6件事,这个秋天不生病

儒风大家 陈老师圣贤文化
 2024年08月22日 06:01 广东
作者:儒风君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意思就是炎热的天气到此结束,天气开始转凉。


处暑时节,属于季节交替的时间点,早晚温差变大,空气干燥,一定要注意这六点。


- 1 -

早睡早起,防止秋乏


我们常说,春困秋乏。


处暑时节,暑热离去,自然界阴盛阳衰,人体也随着发生变化,阳气不足,阴气有余。


在刚过去的暑热天气里,人们因为出汗过多掏空了身体,肠胃功能也有所减弱,所以秋天最易疲乏。


为了避免季节转换带来的影响,处暑时节,应该早睡早起,每天早睡一个小时,适当午休,调整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精力。


同时,油腻的食物容易让人困倦,可以多吃蔬菜水果,提神醒脑,缓解秋乏。




- 2 -

饮食清淡,润肺防燥


秋天气候干燥,干冷的空气很容易损伤呼吸道,口燥咽干,造成咳喘。


所以,秋天以养肺润肺为住。


不要吃姜、辣椒,辛辣的食物,避免加重秋燥,可以多吃一些蜂蜜、百合、莲子,清燥润肺的食物。


每天早上起床,可以喝杯温水,或者金银花茶,滋阴润燥,清热解毒。


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润肠通便,生津止渴。


西瓜过于寒凉,可以改为梨、葡萄等滋阴的水果。




- 3 -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处暑之后,早晚稍微凉爽,这个时候,不要过早增加衣物。


秋天到冬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气温不断变冷,人体的耐寒能力也不断提高。


这样在冬天才能抵抗严寒。


如果过早添加衣物,在冬季人体会抵受不住,很容易伤风感冒,所以秋季要适当冻一冻,衣服慢慢加。


但是,秋冻也要因人而异。


秋季心血管疾病高发,身体孱弱多病的老人,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秋冻也要有节制,气温过低的时候,请及时添加衣物。




- 4 -

收敛情绪,平稳心性


处暑时节,万物始肃。


天气转凉,草木开始逐渐变黄,触景生情,人的情绪也开始逐渐从昂扬转向低沉。


中医讲究秋收冬藏。不仅是身体,这也是精神的保健之法。


情绪不要大起大落,收敛自己的脾气,保持安静的心态。


可以多看书、练习书法,听听音乐平稳自己的状态。


关照内心,修身养性,才能物来顺应,与天地同生。




- 5 -

适度运动,调养精神


秋高气爽,登高远望,适度运动,有益身心。


秋天主要润燥,所以要避免体内津液流失,所以切忌大量运动,运动之后大量出汗,对健康有害无益。


秋天天气凉爽,锻炼的时候,穿一些吸汗透气的衣服,可以有效减少伤风感冒。


秋季锻炼,以适度为主,身体微微发汗即可。


散步、慢跑都是很好的选择。


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水,避免运动消耗之后的喉咙干痒。




- 6 -

循序渐进,慢贴秋膘


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


漫长的三伏天,冷饮、空调、出汗、睡眠不足,一点点把人的身体掏空。


所以秋天要进补,俗称:贴秋膘。


但是,夏天刚过,人的脾胃还没有完全恢复,所以秋天进补,要以温补为原则。


骤然进补,只能加剧肠胃负担,造成腹痛、胃病,切忌大鱼大肉,过度油腻。


可以多吃一些鸡蛋、牛奶,搭配莲子、山药,可以起到很好的进补作用。


作者:儒风君,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国学爱好者聚集地,超优质国学内容原创号。有温度,有价值,有趣味,儒风大家,伴你读懂中国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