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不养阳,一年都白忙”,今日夏至,忌三事,做三样,全家一夏不生病!
(2024-06-21 16:03:02)“夏至不养阳,一年都白忙”,今日夏至,忌三事,做三样,全家一夏不生病!
夏至已至,宣告着正式进入炎热的盛夏季节。
此时人们若防护不当,极易高温中暑,诱发各类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夏季与心气相通,养生要牢记“养心避暑”四字诀,保护阳气,避免夏季不适。
所以,我们要注意遵循“三忌”、“三宜”和“三避”的养生原则,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稳定。
- 1 -
三忌
《黄帝内经》中讲:凡是心脏有病,愈于长夏。
如果不重视饮食习惯,就会很容易诱发心脏疾病。
特别是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人来说,在夏季更需要防患于未然。
古语云:“火曰炎上”。
所有具有温热、升腾特性的食物在五行中属于火。
夏至时节,特别要注意家居环境。
应避免摄入过多热性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穿太厚。
2、卧忌贪凉,百病损伤
《琐碎录》说:“卧不可当风。
人在经过睡眠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会减弱,更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
若背部受风就会引发咳嗽,肩部受风则可能导致臂部疼痛。
在大热天,最明智的做法是,睡觉不贪凉。
若睡梦中受寒,可能导致腹痛和腹泻,或全身关节和肌肉酸痛。
这对身体来说是严重的损伤,因此要避免在有风的地方睡觉。
3、动忌大汗,徒耗阴气
《黄帝内经》中讲:“阳加于阴谓之汗。”
出汗是阳气和阴精共同参与的结果。
夏季若运动过度、出汗太多,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过度出汗会导致身体脱水、中暑等不良症状。
严重情况,病邪可能会通过扩张的毛孔侵入体内,对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 2 -
三宜
1、宜晚睡早起
夏至这天,白天最长而黑夜最短,阳气达到顶峰而阴气衰减。
在生活作息上,应当与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持一致。
适宜晚些入睡,以补充不足的阴气;
适宜早起床,以适应充盛的阳气。
午间可以休息半小时,这样整个夏季都能保持很好的精神状态。
2、宜多食酸咸
古语讲:“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夏至时节,心火盛行,过旺的心火可能克制肺金。
人们容易出汗,腠理打开,因此宜多食酸味的食物。
比如桃李、小豆,以及绿豆汤、酸梅汤等,都是消暑解渴佳品。
酸味能起到收敛作用,防止过多出汗,有助于保护肌肤。
同时,在夏季的饮食中多摄取一些咸味食物,补充因大量出汗而丢失的盐分,预防过度出汗损伤心气。
3、宜情志疏泄
夏至是阳气旺盛、万物生机勃勃的时节。
我们应该适应这一季节的特点,保持精神上的活跃,避免懈怠和厌倦的心态。
心静则身安,避免虚邪的侵袭,远离疾病,安享盛夏时光。
我们要将内心的郁滞释放出来,让情绪得到宣泄。
只有这样,当秋天来临时,我们才能适时收敛和储备精力。
如果在夏天没有充分宣泄,到了秋冬季节想要进补,将无从下手。
- 3 -
三秘诀
1、避暑
《黄帝内经》有言:“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
夏至节气,天地之气转化,对人体会造成很大损伤。
为了应对炎热天气,我们应采取一些避暑措施:
首先,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防止过度劳累,适当休息以保持凉爽。
在乘凉的地方要确保空气流通,避免乘凉时间过长。
其次,应多喝水,来补充体液流失。
避免因天气炎热导致身体水分缺失严重。
可以吃西瓜,喝绿茶,来消暑解渴。
要注意的是,冷饮摄入不应过量,以免引发肠胃问题。
2、避湿
《黄帝内经》有中讲:“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
夏季,湿土当令。
由于天气多阴雨,我们应保持室内的干燥,降低湿度的影响。
在饮食方面,可以多食用一些辛辣食物,例如辣椒、大葱、绿豆、桃子等。
此外,湿气容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虚的情况。
可以煮粥时加入白术、山药、薏苡仁,或者用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炖肉,有助于健脾开胃。
3、避寒
《黄帝内经》中讲:“寒气流行,邪害心火。”
夏季人体的皮肤毛孔扩张,方便散热。
然而,这也使得我们更容易受到寒气侵袭,对心脏造成损伤。
在饮食方面,不要贪食凉性食物,同时睡觉时避免空调开太低。
尽管天气炎热,我们也应尊重自然规律,保持健康的养生之道。
今日夏至,炎炎夏日味渐浓。
愿你有清风送去凉爽,吹落一天的汗珠;
愿你有西瓜解去暑热,滋润干燥的双唇;
愿你有静气常怀心中,舒缓疲惫和忧愁。
点亮“在看”,送给你这份最全的夏至养生攻略,愿你夏季安康,无病无痛,健康一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