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是元宵节,首先祝所有的朋友们阖家团圆!万事如意!
昨天在南京,一大帮朋友在讨论三四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两个观点:
1、农村人原来物质水平低,很多时候基本生活水平都无法满足,所以就有很多恐惧,由于现实和期望差距实在太大,所以只有把希望寄托到迷信或命运上,所以祈福和符合暗示特别重视,比如用蝙蝠代表全家有福,知了代表知足常乐,宝瓶或者苹果代表岁岁平安,鱼代表年年有余等,这些期盼在穷苦年代特别神圣,但当代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城市的年轻人狂妄,对天毫无敬畏感,自然对长辈和工作也就没有了敬畏感和责任感,这是一个差别。
2、原来的农村人很多生活所需都是自给自足,花钱的机会不多,当然钱也特别少,所以当消费的时候,总希望一个产品有很多功效,所谓一副药包治百病,所以很多三四线的产品都是很多功能卖点,好像多多益善,好像多一个卖点就是占便宜了,这就是短缺经济下人们的补的思想所驱动;而当今社会,人们不再是短缺而是过剩,不再是补而是减,不再是越多越好而是害怕食品是否安全,所以特别希望知道你卖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越清楚越明白越纯粹越好,千万别再弄大杂烩,你再想搞神秘搞忽悠搞概念,这个时代的人不接受了!
这就是我提出的两个观点,大家认可吗?
前一篇:看当泰戈尔遇到梵高有感而发
后一篇:对领导力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