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品牌价值论坛的发言

标签:
杂谈 |
后社交化时代的营销困境
何徐麒:我们先掌声欢迎一下我们的嘉宾,因为今天下午听了很多的干货,我站在这边都已经惴惴不安。我们直接进入我们的讨论,就进入我们圆桌环节,因为我们把话筒交给嘉宾,让每个嘉宾先介绍一下自己,以及现在在做的一个事情,我们从韩老师开始。
韩秀超:大家好,我叫韩秀超,我现在的身份正见品牌咨询的总监,我前面的身份,是上海百事可乐的市场总监,做了13年。
何徐麒:谢谢各位嘉宾,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后社交划时代的营销困境,因为之前社会化营销很早就火过一阵,大家都说我要做社会化营销,突然发现就是马老师说的一句话,原来以为社会化营销是无所不能的,现在是有边界的,在执行上,在这些上面有很多的误区,我们今天就这些误区,就刚才马老师已经把大的都讲了,我们就来讲细的,一个其实马老师也提到了,就是我们社会化营销里面,大号转发,所有的品牌好像都是唯一的选择,你像昨天的时候,还有很多是用了苏宁的图象,今天都变成了凡客的5周年快乐
何徐麒:韩老师来解读一下这个案例。
韩秀超:这个话题的话,让我想到了,十几年前的时候,我参加过一次在交通大学的一个演讲,当时门户网站还非常强的时候,三大门户网站其中的一个CEO,十几年前他就说网络只是工具,网络的背后核心还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如果做网络的人热衷于把网络当做主业去做,去抓技术去做流量,那么这个就是司空见怪,其实要看透这个是工具,核心还是消费者的需求,还是我们的品牌能够提供消费者什么东西,而满足他的需求是核心的,今天来看这个东西,比如说我们谈电商,谈电商是销售渠道的改变,我们出现了现代渠道,一下子跳跃到终端,现在的是连终端都跳到了,直接到消费者,包括社会媒体也是,我们可能原来的传播是指媒体和电视媒体的传播,后来加了网络加了互动,但是你这种革命也是革命,但是这个革命也仅仅是渠道,也仅仅是手段,所有的这些改变,所有的技术,所有的新方式的出现,其实是手段,但是永远不变的是我们的需求供给,所以核心的问题,我们不能把渠道和表面的东西做核心,而核心是抓消费者的需求,品牌就是三性,一个是跟消费者的差异性,第二个是相关性,第三个是跟目标消费者的传播性,而传播性只是一个手段,前面两个是核心,就是你的品牌的定位跟竞争对手怎么差异的,跟客户的需求是很相关的,上午我听了,我觉得消费者需求有两个,一个是左脑的硬性需求和右脑的情感需求,但是问题在于你的很多硬性是别人可以拷贝的,所以不能谈太多的硬性而去抓软性的,这是一门学问,这是企业,永远的品牌,所以如果过滤的品牌之本,而恰恰搞这些渠道的东西或手段的东西,那也肯定是死路一条。
何徐麒:韩老师的话,让我想起上午的嘉宾说过,以前的广告类似是抢坑位,就是大品牌往往用这种方式来屏蔽,但是现在的话,像微博和微信人人都能用,但是我们实际操作中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些品牌还是会用一种传统的思维在操作这些媒体,他始终是有一种,我把我的信息展现给你,就是我把我的信息展现给你,然后推荐给你,并没有互动交流,不知道几位怎么看,我们怎么样去改变,有没有好的解决方式,可以改变这样的一种现状,能够让传统媒体,或者是传统的这些品牌和企业,真正跟消费者互动起来。
韩秀超:我自己操作百事可乐的品牌操作十几年,我自己感受到了这些年来的变化,那么在前七八年之前,我们当时的品牌我们主要就是品牌活跃度,也就是说你这个品牌活跃的声音发出来了,让人们感觉到你的品牌永远在你身边就OK了,所以当时要不断的有广告,不断的有话题出来,那个时候是传播和活跃度的关键点,但是现在的话,由于媒体,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声音很繁杂,这个时候还这么做的话,就是严重的错了,现在的声音是繁杂噪音的,所以现在的品牌传播是同一性,你所有的信息要转向同一个方向,而这个问题现在大多数的企业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而只是停留在七八年前这样的话,大量的找媒体,大量的转发量,大号的传播,其实还是希望足够的出来,这样你现出来活跃度就OK了,这个东西现在是不认可了,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多,而是在于你的点找的准不准,和你所有的取向是不是统一。
韩秀超:我一直觉得我们这种分类其实是一种误区,也是一种错误。因为人其实是有多样性的,比如六七十岁的人也有非常激情的一面,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有一些很成熟、很压抑的一面,所以品牌要传播、要到达的不是一个有形的人,而是心中的某一块激情。比如说一个啤酒要传递激情,它的目标人群可能是年轻人,但是它的人群其实很多,只要是富有激情、富有梦想的人都可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想清楚我们是打动人心里某个局部的软弱点,因为人都是多样化的,工作的时候是一个人,回到家里作为一个丈夫或者儿子也是一个人,你在休闲的时候又是一个人,所以在这种多样化的情景下体现出来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品牌需要找到你所诉求的那份情感,对着那份情感去进攻。所以这种心理市场不一定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类需求和某一类情感。
何徐麒: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的圆桌讨论就到这里,让我们用掌声感谢几位嘉宾。
前一篇:我参加品牌价值论坛的发言
后一篇:心理学品牌学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