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看好科创板?因三大设计缺陷--留此文,见证历史,验证未来。

标签:
股票科创板董骥财经公司如何上市 |
第一,上市标准和条件设计缺陷。
第一类:确实是优秀的科研成果,长期来看,可能价值非凡,但短期难以形成市场价值,或需要巨量的前期投入和市场培育,短期,甚至是中长期都难以获利。
第二类:获得了融资,投入了大量研发,或因为别人企业走在了前面,或因为技术难以短期创造市场价值,成为了潜力股,不知道什么时候一飞冲天亦或是一蹶不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类:上不了主板或在新三板挂牌后还想更上一层楼;或投资机构烧钱后,发现还需要更大的投资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盈利的。例如,在申报的,有创造了每年数千万流水和上亿亏损的公司。
以上这些类公司现在都可以在科创板上市融资了!
假设您是一位40岁的资深股民,开了科创板账户,让我们来模拟一下结果:
买了第一类公司的股票,我们假设该公司长期有充沛的资金投入,假设公司管理和研发团队关系融洽一直齐心协力,假设其他国家或其他企业没有走在该公司前面太多,经过不懈的努力,从研发,到测试,到进入市场普及和教育消费者,到形成终端产品和盈利,假设这么些个环节都没有遇到大的问题,各环节都成功了。那么您只要长期持有,应该是有收益的吧。
买第二类公司的股票,拿我们云南人赌石行业的一句话叫:”一刀穷、一刀富“,对于您这么一位40岁的资深股民来说,难道靠看看公开披露的资料,或是听听券商那些学会计金融的人写的”专业“评论,就能判断一家公司的核心高科技专利技术在行业里面一定领先的吗?
这和去公盘赌一块石头的道理是一样的。
若您买了第三类公司的股票,例如实缴资本不足30%的公司,又如某申报公司营业额几千万,一年才亏几个亿的,绝对的巨额研发投入。要这样的公司您都买了,那么只有三种可能:一是证明您在炒股之外,定有一技之长,才能支撑这么个奢侈的爱好。二是您确实是百万里挑一的天才,不但是慧眼识珠且勇于承担风险,富贵险中求。三是您有内幕消息或是修了仙得了道,开了天眼能看透未知的特异人士。
第二、科创板“保荐+跟投”制度设计缺陷
关于保荐+跟投制度,研究过各国股市的老股民,都不陌生。韩国曾经就是采用了这个制度,所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三星等十几家大企业和财团已经近乎垄断了韩国的经济命脉。有利有弊,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吧:
当然,只是个人见解,仅供参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综合两位专家的话,独立思考吧。
第三、开户门槛设计缺陷
据不完全统计,1.48亿股民账户中,约300万户超过50万的资金。这么一来,科创板的这个50万门槛,保护了大多数的股民,俗称“韭菜”。
从数据上看,制度设计者开始看到前两个缺陷的,于是为大多数的普通股民设置了50万的准入门槛和保护机制。让这些至少能有50万的,这300万户精明的投资人,去承担第一和第二条提及的各类风险。买卖双方都是高手,互相玩呗,玩着玩着,说不定能出现一家苹果或者一家谷歌呢!
建立在统计数据上的理想很美好,然而,真实的现实是:这么300万户中,有多少户是因为某位实在太有钱的土豪在各大券商开立的无数个小户呢?有多少户是基于上市公司股东或其他什么人的需要,开立的分支账户呢?有多少户是虽然有50万在账上,一年到头却只交易1到2万存款户呢?还有很多不便说的户头。
剔除以上种种,这个高级韭菜市场有多大?老股民一眼便知。难道那些投资机构会没有股民清楚吗?资本想在科创板割羊毛割韭菜,也得先评估下的。
这么个门槛下,小钱进不来,大钱不愿来,以上三类企业上市后到底在哪圈钱呢?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是专业的分析,更不能作为投资参考。
仅留此文,见证历史,验证未来。
正如曾经预言新三板的未来,不出三年,可见分晓。
最后,给大家分享个家乡小故事助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