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教育达照法师《东方早报》苦的真谛 |
分类: 雲海僧蹤 |
说禅
四念处法从自身入手观察,首先观察到了身体的各种特征,如实客观地了知了自身的局限,特别是观身不净的观法足以令贪欲之心淡化,以至于完全割爱去贪,从而跳出被爱欲蒙蔽眼睛的角度,站在旁观者的视角看待人生。当具备了不贪不嗔、不拒不迎、不偏不倚的胸怀的时候,观察生命和事物的眼睛才不会被有色的眼镜所误导!所以在四念处观法中,也是需要先具备“观身不净”的无贪无嗔,进而再观察“苦的真谛”。
从观身的基础上再深入观察,对自身的觉受就会自然而然地明晰起来。开始的时候由于猎奇的心态在作怪,对于有些禅修或者静坐时产生的异样觉受会倍感兴趣,诸如身心寂静、身心化空、内心明达、寂然安住、妄想凝固、全身柔软、清凉温暖、轻安摇动等等,这些觉受都会使初机行人信心倍增,甚至有些人也会以此作为修行进步的标志。但久而久之,就会发现所有的觉受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也会消掉人们的好奇之心,当以平常心去对待这些受用时,内心反而会产生了“有受皆苦”的强烈反应。
常人对于苦的觉受是厌恶而逃避,对乐的觉受是喜欢而贪着,对不苦不乐的觉受是无知而无记,而这三种心态到了最后都会产生苦的结局。佛教对于苦的定义就是“逼迫性”。无论你主动地还是被动地产生觉受,到最后都是被动地被抛弃,或者被动地被束缚,一切觉受的当下就在演绎着“生命的被迫性——苦“!观察身心觉受的苦: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整个身心世界的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点尘埃、任何一种觉受,都无能为力地被条件规律约束着,似乎没有任何办法超脱这种因果缘起的规律,丝毫没有自由,所以说一切觉受终归是苦。
如若再进一步观察,也不难发现,这被条件、规律所约束的觉受固然是苦,而产生这种觉受的肉体之身更是苦,常常被困于身体运作的内心依然只是苦。放眼望去,整个世界的所有万法因为都被规律约束着而直接产生了苦。所以经中说:“身心与世界,纯一大苦聚。”《法华经》更直接地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可见,身、受、心、法这四个念处的共性中都具有苦的真谛。
以苦的真谛来审视人间,不难发现所有众生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生生世世、死死生生,都因为对“苦”的迷惑与无知而病急乱投医,因为看不到苦的全面真相、苦的真正原因,从而也不可能找到真正能够解决苦的方法。犹如口渴而想到喝水,但由于不知道所喝之水的成分,看到液体就喝,结果却喝了含毒之水,不但解决不了口渴的问题,反而导致了丧身失命的下场,岂不可怜、可叹、可悲?
人们对苦的无知,到了不敢谈苦的地步,而以虚荣的自我安慰来掩盖生命内部涌动的不安和迷惑,再由迷惑无知而发动各种错误的行为来解决痛苦,结果反而越来越苦。越苦也就越迷惑,迷惑得越深就更是天不怕地不怕、放心大胆地去造作各种恶行的苦因,最后就不停地积累着苦的因缘,垒筑起纯一苦聚的三苦、八苦、无量众苦的城堡,或者汇聚成欲浪滔天、愚痴莫测的苦海。深夜思之,哀哉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