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乐人生》之九

(2015-01-25 06:30:29)
标签:

佛教

教育

达照法师

《快乐人生》

分类: 如是我聞

《快乐人生》之九

 

 

  第三章    快乐的误区

  

      第一节    快乐的误区

 

  快乐的误区,总的来说就是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开到全世界,就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树立各种各样所谓的价值观念,那么这些价值观念到底能不能引导我们走向快乐呢?事实上,很多时候是让人们误入歧途。

 

  一、外在的成就不一定能带来快乐

  世间对于快乐的追求往往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人们总以为要达到某些物质标准,或者自己很有思想,学习了很多知识就会快乐。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结果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我们看到有些知识分子脾气非常暴躁,容不得别人讲半句坏话。有一次我在北京,看到一位外籍学者在北京开会,有人说他的学术论文里面有一点问题,他暴跳如雷,把杯子都砸掉了。反而地位很低的人,别人骂他几句,可能他忍气吞声就算了;学问很好、地位很高的人,反而容不得别人讲他半句。恃才傲物,人之常情。很多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他们瞧不起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真实地看清楚,所以就容易变得很脆弱。

  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精神水平去匹配,就会使我们心理更脆弱。思想、知识、能力、地位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拥有了它们,而我们的内在发心——我们的菩提心、慈悲心、出离心,达不到相应的水平,匹配不上这些外在的物质或者思想上的成就,我们也一样很痛苦。

  这个世界上最傲慢的就是上帝。有一位基督教徒说:“我们上帝很厉害,他很自信,觉得自己是天之主,就他最厉害,所有的人到他那里只能做老百姓;你们释迦牟尼佛没有自信,他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不说只有自己能成佛。”我对他说:“你说的这位上帝是世界上最傲慢的人,他觉得自己最牛,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佛看到了一切众生的内在真心是完全平等的,自然就没有傲慢心。上帝说,你如果不相信他,你末日时他就判你下地狱;而佛法告诉我们,其实没有任何人判你下地狱,如果你心中没有地狱,自己没有种下地狱的因,你永远不会到地狱里去。”

 

  二、不努力去种快乐的因,不会得到快乐的果

  外在的物质享受,或者内心的苦乐感受,都是有因有果的。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快乐的因,他永远不会有快乐的果。我们的情绪如果快乐不起来,对这个世界就感受不到快乐。快乐的因在我们的心中,物质有因有果,精神也有因有果。观察到这样一个因果规律以后,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生命应该如何去安排。我们想要得到什么结果,就去努力成就它的因。比如说我们想要别人帮助我们,那么我们每天都要去感受别人对我们的帮助,要快乐地感恩,同时我们也要去帮助别人;当我们不停地帮助别人,别人自然就会来帮助我们。

  有时候我们种下这个因,内心想到了,不断地去加强这种念头,它的力量一旦强大起来,结果就开始改变了。这是一个更深的道理,就是物质世界跟我们的精神世界不是截然分开的。从因果规律来说,不是今天我供养你一百元,以后的结果就是你供养我一百元,不是这样完全等同不变的。因为我供养你一百元,它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要看我供养时是什么心态,你接受时是什么心态,它有情绪的因素在里面。

  如果一个人修布施,没有带着快乐的心去修,那么无论他布施了多少,得到的结果也不会快乐,这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智慧地修布施,修了半天,得到的结果也不会令他快乐;而一个很快乐的人,很快乐地去帮助别人,他得到的结果一定是快乐的。

  我们会因为一本书中的一些图案不好看而产生厌恶之心,对于别人赞叹的我们不赞叹,对于自己赞叹的也觉得美中不足,对别人不赞叹的、认为不好的会心生厌恶、嗔恨;对外界如此,对别人如此,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也会产生憎恨……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念头都产生憎恨,对自己的修行都失去信心,那在我们生命中就永远快乐不起来。以一颗痛苦的心去追求快乐,是不可能追求到快乐的。

  所以物质有因有果,精神也是有因有果。要把对因果的认知落实到现实世界当中,这需要很高的智慧。

 

  三、不善于对境调心,不能获得快乐

  我们现在活着,首先借助这个身体——有一个符号,其次我们还有一些想法;除了身心,还有房子,还有外在的依报。这外在的一切呈现,跟内在精神的感应是息息相关、相互伴随的。内在的种子、内在的行为,会感召外在的结果。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一定身体健康漂亮我们才能满意,事实上不尽然。在我们烦恼的时候,什么条件都会让我们烦恼——身体不能保证我们不烦恼,外在的物质也不能保证我们不烦恼。但是我们没有注意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外在的物质,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情绪去接受,就会感受到它们与我们精神、情绪相对应的这样一种状态。比如说,人在生病时候大多会觉得难过、痛苦,但是如果想“这是因为自己过去造了杀业,不尊重生命,所以现在身体遭受业果,生病可以消除业障,重罪轻报”,那病人的内心就很乐意去接受这个结果。

  有些人晚上失眠了很恐惧,怕今天失眠了,明天的工作受到影响,然后领导会找他,他就更紧张,又失眠,就更不能好好工作;如果不能好好工作,领导可能又会找他,会开除他,他就失业了,失业他就没办法了……结果,他天天失眠,感觉真的不行了,完全按照他所预想的那样发展下去。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心态——失眠是让我们更长时间地清醒,晚上睡不着,脑子很清醒,这时候可以思考一下人生的道理,思考一下自己的心在失眠的时候,既没有压力也没有责任;本来是要睡着的,什么都不知道的,现在反而赚了一个明明白白,不是更好吗?

  以前我觉得,如果晚上睡不着,我可以念佛,所以我很希望晚上睡不着;结果我绕佛绕了半天,从来没有失眠过。在普陀山佛学院闭关时,曾经有一天被蚊子咬了一个晚上,我就很感谢它。如果没有它咬我,我就睡着了;它一咬我,我一晚上没睡着,可以念佛,很感谢它。

  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的情绪能够改变这个物质的世界——我们能够改变对它的感受,这是我们完全可能做到的。修行好的人,甚至在面对老、病、死时,完全有能力自我关怀,不需要别人帮忙;在死亡面前,甚至能够谈笑风生,坐脱立亡。这都是因为他们平时不停地观察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的念头,不断地在生活中训练。

  如果一个小偷把我们的东西偷了,我们可以很讨厌他,也可以很惭愧,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帮助他。如果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穷人,还有痛苦的人,或许觉得这个世界很可怕,感觉很痛苦;但是我们也可以发起更大的菩提心,发愿去帮助他们。

  我觉得,所谓有能力的人,就是看到了一些不满意的事情他发愿去改善,他去做了,希望做得更好,这样他的能力就培养起来了。如果我们一天到晚都觉得这个世界很完美,外界没有什么问题,每天都在享受,到最后可能会变得很弱智。为什么?因为你缺乏慈悲心,缺乏动力,缺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修行,比极乐世界还要快,因为这个世界受苦的人特别多,所以更容易成就菩萨行。

  由此可见,同样的外境,当我们以不同的心情来看待时,感召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四、追求片面的快乐,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回到自己修学佛法的路上。大家可以观察自己,有没有把快乐的标准放错了。对快乐的这些误会,会导致我们辛辛苦苦做了很多事情,到最后前功尽弃,一无是处。修行不在正道上,总是在“敲边鼓”,这样的人很多。比如说,对自己穿的衣服等外在的东西很执着,对自己的情绪却没有把握。

  生命象是一棵树,要从根本到枝末,树根、树干、树枝、树叶都健康,这才是一棵好树。佛法讲究全面的健康;如果树枝、树叶搞得很庄严,而树根给挖掉了,那就是我们表面功夫做得好,其实暗地里根本已经烂掉了,痛苦一定是难免的。

  尚未学习佛法的人,或者说对自己的生命不了解的人,可以先从外部环境去改善自己:服装啊,工作啊……在有相的地方慢慢改善;相上改善之后,再从思想、学问上改善;然后再从内在的起心动念上去改善;起心动念改善之后,再追溯到超越一切时空的心性上去认知。只有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认识到生命内在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生命才是有根本、有枝末的,才是本末究竟的,才是全面的!

  有些人执着于枝末而忘记了根本,不知道从内心中去改善自己。也有一些人,知道从内心中改变自己,但忘记了枝末。就像这棵树,即使树根是好的,但枝叶掉光了,这棵树估计也活不久了。像有些人修禅宗,修心地法门,觉得外在的行为无所谓,大大咧咧的,寺院常住的规矩也不要守了。

  佛法所讲的体悟生命的实相,包括从根本到枝末,这有一个过程,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我曾经遇到一个老板,他说他的生活就为了三个“面”:第一个是场面,一定要把场面搞得很排场;第二个是脸面,做人要有脸面,不能给脸不要脸;第三个是情面,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他是活在“面”上。

  现在有很多人的生命是活在脖子以上的——要好吃的,吃下去对胃好不好,对身体好不好他不管;要好看的,要脸面上好看,“人前显贵,背后受罪”;要好听的,只要别人说他好就行。有些人真的就是为“眼耳鼻舌”这几样活着,脖子以下就不管了,所以吃也乱吃,喝也乱喝,脑子里面也乱想,也不知道自己根本上是要追求什么。

  事实上执着于枝末忘记根本,或者执着于根本忘记枝末,这两种都是有缺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