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教育达照法师《快乐人生》 |
分类: 如是我聞 |
第三节
一、正报和依报
佛法告诉我们:快乐的真正定义是“依正庄严”。它需要从两个部分来契入——依报和正报。但“依正”是相对的。
我们与外在的物质世界比较而言,依报就是外在的物质世界,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和内心。我们的身体跟内心相比较而言,身体是依报,内心才是正报。如果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的成员是正报,家庭的财产是依报,家庭成员是依靠这些财产来生活的。从个体来说,家庭的成员是依报,因为我们依靠自己的家庭成员——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一起生活,这样活着会有一点温暖,会有一点责任,我们需要跟他们互相依靠,一起解决问题;而我们的身体及内心所有的快乐和痛苦是自己的正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如果我们再细看,这个身体它也是无常的,我们现在能靠得了它,到了临终的时候它就靠不住了,再怎么弄它,它该死的照样死,该烧的还是会烧掉;所以身体只是我们暂时的依靠,内心才是我们的正报。
那么内心的世界又分两种:一种是靠外在培养的,一种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外在培养的就是闻思的正法或者学习来的知识、观念。这些知识、观念就是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包括恶分别和善分别。恶分别,就是不讲道理,习气毛病一大堆;善分别,就是懂得关心自己、关心别人,懂得尊重生命。所有的分别也都是暂时的——我们现在能够开心、自信地活着,是依靠学习来的这些知识,但是假如所有的知识都没有了,大家会活成什么样子?所以,后天培养的这些知识、观念是我们的依报;而本来就有的,才是我们的正报。什么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呢?就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如影随形,缠在我们身上,不是缠这个身体,而是缠我们的中阴身——我们内在的生命本质。
佛法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就像香蕉树一样——它层层包围,层层剥落。层层包围起来的,是以“自我”为核心,从我们的心开始,到思想,到身体,到外在的世界;再层层剥落,剥到最后,就观察到我们真心的本来面目。古老的传统文化,也都是把身心世界联系在一起,不会截然分开。
当我们观察到自己人际关系不好,或者是物质享受不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问问,我们的精神世界有没有跟物质世界、跟环境、跟人际关系相配套?有些人是跟别人不配套的:别人在用功的时候他不用功,别人在修行的时候他不修行;别人正在做这件事情,他偏要做那件事情。
痛苦的根源,还是源于自己的内心不够庄严。
二、改善自我,让自己“依正庄严”
快乐,按照佛法的标准,就是要“依正庄严”。
我们是着相凡夫,所以首先从相上改变自己。如果觉得自己长得很难看,很痛苦,那就想办法打扮得漂亮一点;如果觉得自己的生活不理想,那就尽量把生活改善得理想一点。寺院为什么要把佛像塑起来?为什么寺院的建筑与其他民房不一样?就是因为凡夫众生都在着相。出家人还剃一个光头给大家看看,所以一看到光头就想起出家人,想起要修行。对于着相的人,我们通过相来改变他,让他从对恶的、烦恼的相的执着,转变为对善的相的执着。既然“心随境转”,那我们就给他一个好的境。就像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示现种种庄严的相,就是让我们着相凡夫到那里去,执着那里清净的相。
当着了清净相以后,进一步我们会发现,外在的这些相都让我们满足了,可我们的痛苦还在。这时候我们开始注意到:我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思想上改造自己。如果我们想更快地改变自己的生活,下手处就是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脑袋——思想不改善,生活也改善不了。
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好,感觉不到快乐,那么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某种观念、思想一定是有问题的;如果夫妻在吵架,那么这对夫妻的某些观念、看法一定是有问题的;如果一个道场里面,你跟同修不和,你觉得他不行,你行,你感到痛苦,那么你的思想一定有问题。有问题就要改变,这是一个比改变外在的物质、行为更快的方法——改变思想。
再进一步,比改变思想更快的,就是要找到不需要改变的地方。这是什么地方?思想都是后天学习来的,如果我们能追溯到内心中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获得快乐的本来,我们就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三、寻找超越自我的快乐
但是从解脱道和菩提道的角度来看,佛法所追求的还不是简单地让你感受一下这种心中没有欲望、没有皱褶的快乐;佛法是要让你看清楚心与一切物质的本质,心与物质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微妙互动。
大小乘佛法把这个问题看得非常透彻,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就是从当下、从现在出发,来认识我们的心——“快乐”从哪里来,“痛苦”根源在什么地方。从现在开始一直往未来延伸,无论我们未来生活在哪个国度、在哪一群人当中,我们当下的心会不会产生痛苦?佛法的解脱道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超越时间和空间,超越自我。只有解脱了心中那个自以为是的“我”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本来具足的快乐;如果没有超越“自我”,就算是人天禅定的快乐,也是要靠自己去保持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让自己感受这种没有要求、没有欲望、心很舒展的状态,我们要保持这种状态才能够感觉到快乐,不保持这种状态,我们还是无法感受到平静和安宁。但是需要用力去保持的东西,当我们不想、不能保持的时候,它就失去了,所以说它是“有漏之法”,它还是世间法——世间的禅定。
佛法所阐述的快乐的意义是:从执着凡夫欲望,到没有欲望,到精神的享受,到超越世间的物质和精神而获得生命的本来面目。不仅看到个人生命的真相,还要看到宇宙世界的诸法实相,这样我们的生命才真正达到佛法所阐释的快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