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经直讲》之释经义序分篇三

(2013-12-28 06:47:10)
标签:

达照法师

佛法

佛教

教育

心经

分类: 如是我聞

《心经直讲》之释经义序分篇三

 

照见五蕴皆空,

  到达彼岸后,观自在菩萨所呈现出来的境界是“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是一切物质的世界,受、想、行、识则是属于精神的世界。受,指苦乐感受;想,就是我们会想东西的想;行,就是我们会从这个想到那个,从东想到西,从西想到东,我们的想法是流动的,这叫行;而我们所有的想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分别,这种分别也属于妄想心识的范畴,这是识,比如你想到外面有条马路,那你的心里其实就已经把有马路和没有马路区分开来了。

  “五蕴皆空” 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唯心是空的,唯物也是空的。有些社会上的学者认为佛教是唯心的,因为佛经里面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他一看有“唯心造”几个字,就说佛教是唯心的;他并不知道佛教不讲精神第一,也不讲物质第一。因为精神和物质都是前五种心呈现出来的,都属于凡夫轮回当中的虚幻心所呈现出来的,都不是真实的。“唯心造”的心,是破除了虚妄心以后呈现出来的真如心。真如心不是我们凡夫脑子里面能想像得到的精神世界。当我们用般若观照内心的时候,会发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可以一点一点地破除的。当你破除了它们以后,就会发现它们彻底是空的,本来就没有,那么世间的一切苦厄自然全部消除,所以说“度一切苦厄”。度就是度脱、度过、解脱了的意思。

  将这种观照五蕴皆空的方法运用在修禅定或者听闻经教的时候,有的人也能契入空性。修禅定怎么契入?你必须坐下来,静静地打坐;打坐的时候有一点受用了,会觉得身体空了,然后思想也一点点空了,最后完全空了,连空也空了;当把这些都空掉的时候,才算是开始进入禅定的境界。但是要证得般若的空,一定要把我执空掉才行,所以叫“五蕴皆空”。当我们把这些都空掉了,也就是我们通过实证证得了般若的空。

  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听闻教理来契入:我们听闻佛法以后,就去思维;把道理想通了,就去观察;把事情观察清楚了,就知道一切是缘起的,本身是空的;当心跟空相应的时候,这也就是般若。

  般若的第一个阶段叫做“文字般若”。我们念一部经,念了以后,知道了经典讲的道理,这叫“文字般若”。然后如理思惟,思惟清楚以后,按照这个道理去体会、观照。比如对于杯子来说,你在听经闻法后,知道了缘起性空的道理,然后就可以去观察,你就知道杯子是空的,自己的思想、感受、分别都是空的,你就去感受这种空的状态,跟这个空相应,这就是“观照般若”。相应了以后,有一天就会生起智慧,这种智慧会使世间的痛苦从你的心中完全消除,这就证得了“实相般若”。我们通过这三种般若就能看到“五蕴皆空”,而“五蕴皆空”生起的一个最起码的作用就是“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

  般若的作用是能够摧毁一切痛苦,度脱一切苦难。经文说“度一切苦厄”,“苦”是指我们心里感受到的苦,“厄”是指外在的灾难——天灾人祸。外在的灾难和内心的感受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内心有苦,外在的灾难就更加重我们内心的苦;如果我们内心没有苦,外在的灾难对我们也产生不了作用。所以“度一切苦厄”,一定是要把内心中的受、想、行、识、妄想、分别都舍弃掉,外在的山河大地的缘起法也要能够空得了;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把握了佛法的核心。如果不在这个方面用功、下手,即使修行几十年,一天到晚持咒、念佛、打坐、拜佛、布施、持戒,也只是在外围做修行的准备工作。这些是基础,我们修行是必须要做这些;但我们一定要知道,学佛就要从内心当中生起智慧;生起智慧以后,学佛绝对是轻松的。不是为了完成既定的功课而让你在那里难受,也不是成为你的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轻松的生命状态。它是一种让你获得解脱的方法,不是一种束缚你的方法。

  以上是这部经典的序分部分,概括讲述了从“观自在”到它的功能作用——“度一切苦厄”的这些道理,这也是整个佛法的般若思想的核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