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法的修证》之十二

(2013-10-15 06:35:46)
标签:

达照法师

佛法

佛教

教育

修证

分类: 如是我聞

《佛法的修证》之十二

 

    三、到底谁在受苦

  很多人对自己的生命没有把握,没有方向感,不知道这一生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做了很多事,却是稀里糊涂的,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堕落,对老病死越来越恐惧、害怕。得到好的,就越来越贪恋;得到不好的,就越来越讨厌。有些人活得不耐烦了想自杀,越来越讨厌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没有意义的人生。一个自杀的人,他根本不懂得宝贵生命的意义。所以佛告诉我们,自杀的者是跟杀人者一样都是有罪的,也要下地狱。自杀的人,没有不下地狱的。

  有些人想得到快乐,却不知道快乐的人是谁。拼命努力赚钱,拼命获取外在的物质、外在的荣耀;当物质、荣耀都有了,却并没有快乐的感觉。我们以为能通过追求获得快乐,但是到最后却并不知道快乐的人是谁。有些人为感情、为事业、为生活的遭遇而受苦,很烦恼,心结打不开。如果问他一句:“到底谁在受苦?”也许他根本就答不上来。我们发现这很可怜:正在受苦的时候,却不知道受苦的人是谁。

  有些居士在很烦恼的时候打电话给师父,边打边哭:“受不了啦,师父!”我问:“谁在哭啊?”“我在哭。”“你干嘛在哭啊?”“我烦恼,我很痛苦。”“你知不知道痛苦啊?”“我知道痛苦。”然后她就会发现,痛苦只是痛苦,她是她,知道是知道,三者完全不是一回事。你们好好想一想,知道跟痛苦完全是两码事。你身体的痛苦,无论是病苦也好,老苦也好,一切苦,你感觉到的那个苦一定只是苦;你一定会“知道”苦,“知道”本身一定不会是苦,能够知道的也一定不会苦。同样的,你快乐的时候也知道快乐,但是快乐的人是谁,找不到,所以我们很可怜。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个快乐的人,也没有一个受苦的人。

  佛一语中的地告诉我们:“诸法无我。”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我的。可是很奇怪,我们明明白白感觉有我,我们明明白白在感受痛苦和快乐。凡夫的错觉实在是根深蒂固!

 

  四、心量广大,涵容一切

  要了解我们现在的身心状态如何改善,可以通过比较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心量大的、能够包容别人的人,痛苦会少一些;心量小的、不能包容的人,痛苦就会多一点。跟好的人比,我们要觉得很幸福,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比我们好的人多得很,做事比我们能干的人也多得很,长得比我们漂亮的人也多得很,向比我们好得多的人学习来改善自己,这样我们就有希望了。

  佛经里还告诉我们,天人比我们人更幸福、更快乐。我们就希望也有机会生到天上去。解脱道的声闻、缘觉乘的圣人,他们解脱了,洒脱自在、无牵无挂。他们的生命是彻底解放的,就像从鸟笼里飞出来,又从屋子里飞出去,在天地间任意遨游,因为涅槃了就没有束缚。而凡夫的生命,因为有执着,就有束缚,而罗汉是彻底解脱的。我们一看到佛经里说还有这样的人,就充满希望,就知道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只是现在还没有做到。

  六祖慧能大师,他连一个字都不认识,都能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他是怎么成为祖师的?因为他回光返照看到自己的心,看到自己没有妄想、没有颠倒、没有我执的心是这么玲珑剔透,一尘不染。他看到了就保护它,保护到一定程度就出来跟世人讲他所悟到的道理,让所有的人都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所以他成为祖师。在座的每一位都可以成为祖师,因为我们都有成佛的能力。所以跟好人比,我们感觉特别幸福。

  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因为无我,所以不需要为自己,他“但愿众生得离苦”。现在大家福报都很大,包括住在寺院的出家人。比如在我们温州,估计没有一个寺院是没有饭吃的,都是有吃有住,所以出家人可以不为自己求安乐,因为已经住得很安,吃得很乐了。那么接下来真的可以为众生做一点事情,哪怕只是跟众生聊聊天,为他们提供佛法的指导。居士也是一样,温州的居士很有福报,家庭吃饱穿暖肯定没问题,也可以不为自己,而是为更多的社会大众、为更苦难的人做事情。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我们的榜样;还有释迦佛成佛了,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更是我们的榜样。有了榜样,我们感觉很幸福,因为这是可以做到的,只是现在还做不到。我们千万不要想:“那些都是修行人的事情,我业障重,做不到。”千万不要小看自己,既然他们能做到,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佛菩萨就是看到大家都在轮回受苦,却不自知,想到自己曾经跟我们一样,所以他们才能同体大悲,才能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你亲近了佛菩萨,了解了佛菩萨而开始改善自己,哪怕是一个念头的改善都是值得的。一个好的道场、一个好的修行人,哪怕是让世俗的人看一眼,这个人也会种下善根。一个好的寺庙,人家只要一想到这个寺庙,就会想到有佛法在,这都是有功德的!你是一个好人,别人一想到你都会感受到一种力量。所以很多人说:“哎呀!这个师父很有加持力啊!一想到他,我的问题就解决了!”其实是他自己的心里面本来就有这种力量,因为他向往好,他的心态就开始转好了。我们想到佛,我们的心就开始向佛靠近了,佛菩萨的力量就在我们的心中产生共鸣,就磁场共振、感应道交了,这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诵经的时候,越诵越开心。通过诵经看到佛菩萨的境界,看到佛菩萨那么伟大,知道这个世界确确实实存在这么多的佛菩萨。佛经中还说,释迦佛劝诫五百菩萨并罗汉在末法时期往彼震旦,弘扬佛法,护持众生。末法时期,佛还要派五百个菩萨、罗汉来我们中国弘扬佛法。五百个不少了!也许我们身边就有佛菩萨!有智慧就能看得出来,没有智慧还看不出来,以为周边都是凡夫。所以在生活中,看到古德我们能够进步;看到现在的人比我们做得好的,他哪怕有一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也最好把他当佛菩萨来看,这样我们就充满信心了。如果自己身边有十位罗汉或者菩萨,我们会不会感觉特别幸福?应该觉得很幸福了!虽然这样说,也许一个都没有,大家都是凡夫;但是有佛菩萨的言教,有佛菩萨的智慧常住我们心里,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有方向,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原来是这么丰富,想成为佛菩萨、圣人是完全可以的。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跟差的人比,比了以后自己洋洋得意、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傲慢得不得了,这种比就是凡夫的比较。有智慧的人跟差的人比较了之后,就知道自己跟他有所不同,但要像孔子说的那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是否也曾经如此,是否在心里面也曾经这样想过。

  我估计大部分人都差不多。你看到别人很坏,其实你问问自己的心,自己是否曾经也那么坏。我们看一个自杀的人很可怜,是不是?我们心里面有没有想过自杀?很多人都想过自杀,也许只是一闪念就过去了。所以我们看到别人不如自己,不要轻易生气,不要认为自己了不起,因为每个人都曾经在地狱里面待过,都曾经在畜生道待过。我们都曾经很愚痴,跟畜生一样;想到我们曾经也是那样,而我现在已经比他好了,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不但不要觉得奇怪,不要自傲,反而要想办法使他改善,这就是智慧了。

  有些居士到了寺院里,看到师父他不拜也不问讯,心里想:“这么年轻,我走过的桥比他走过的路还多,我吃过的盐巴比他吃过的米饭还多,我跟他学什么?”他不知道对三宝恭敬,没有学会比较的智慧。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他不跟比他差的人比较,这样也是没有智慧的,因为对自己生不起慈悲。有些居士家里挺有钱,工作也挺好,就是不知道该做什么,其实社会上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大家出力。

  跟别人比,需要有智慧,就是有一个比较的技巧。我们可以通过对佛法的修学,在现实生活当中证实自己的智慧是否提高了,能不能离苦得乐了。现实的苦恼比较虽然是令人痛苦的,我们通过对佛法的努力修学,有定力、有智慧了,在比较当中的痛苦会完全消失。看到比自己好的人,你变得更有希望、更上进;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你变得更有自信、更加慈悲,而且你还知道怎么去帮助别人,因为你也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这是跟别人比较时应该有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身口意三业还没有完全符合我们生命本来的真相,因为我们生命的真相是清净圆满、没有烦恼的;如果不符合,就需要不断地改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