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法的修证》之十

(2013-10-09 04:26:23)
标签:

达照法师

佛法

佛教

教育

修证

分类: 如是我聞

《佛法的修证》之十


三、修慧是目的

  第三步就是慧,智慧。智慧分三种,第一种就是闻所成慧,由听闻得来的智慧。比如今天师父怎么讲,那本书怎么讲,我们听了师父这句话,看完那本书以后,听懂了,看懂了,就可以像复印机一样把这句话复印给别人,这叫闻所成慧。这也是智慧!确实听法听得多的人是有好处的,能改变生活当中很多的不良心态。

  第二种智慧是思所成慧,就是通过听来的道理,对照自己的人生经历再去思考,从而领悟到的智慧。佛没有告诉我们人生必须怎么样,他只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怎么样。我们能不能体会一下,“应该怎么样”跟“必须怎么样”哪里不同?必须,是强加于人;应该,是引导性的,是指示性的,指示我们可以这样做,但是我们真不这样做就算了。佛说“此是苦,汝应知”,你应该知道;“此是苦,我已知”,我也已经知道了。佛是自己得到了证明,亲身证得了,然后劝导我们也应该这样做,佛讲的每一句话,他并没有强行要求我们必须做到。

  藏经楼的经书不是束之高阁的,佛法的智慧不是放在人死后才用的,佛法的智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能用。怎么用法呢?通过自己的思维,你去想一想,去看一看,去观察一下。大家进了寺院,山门就有四大天王,其中有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广目就是多看,多闻就是多听,告诉你要多看、多听,听来以后要进行思维,思维以后要把佛法的理论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并且不断地去感受它。

  一旦想通了,我们就可以把整个佛法的思想,跟从社会学来的知识,跟哲学、科学、艺术等各种各样的学问、文明,还有其他各种宗教进行对比,然后再看人生就比较客观了,就不会只停留在某一个角度。我们每天上殿都要绕佛,你知道绕佛是什么意思吗?绕佛是前后左右都要环绕的,这就是告诉我们看事情要圆满,不要片面,看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你看到这个人业障很重,就不理他,可你不知道他哪一生哪一世培了福德,才今天碰到你了呢。

  具备了正思维以后,我们的思想逐渐地趋于完善。但是只有想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第三种智慧,叫修所成慧。就是要拿自己当实验室里的工具仪器,去亲身实践。自然科学是在实验室里通过工具仪器实验证实的,而佛法是通过我们的身口意来证实的。别人证实的不算,佛菩萨的智慧、神通也不算,我们要通过佛法的理论体系去观察,然后在自己身心的行为当中去证实。当我们的眼界、心胸豁然开朗,对人生的方向、来龙去脉非常清楚了,烦恼就越来越少,最后,我们发现这些烦恼都可以消灭。如果达到了这个效果,说明我们已经把佛法证实为自己生命的真理。

  智慧能带给我们没有痛苦的快乐,不会有人说:“我太有智慧了,我很痛苦!”定是方法,是短期的目标,通过念佛等方法会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稳定。定下来以后,你的智慧会开始增长,你会了解人情世故,会知道人生该努力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忙都忙不过来,你根本没有时间坐在那里打妄想,生烦恼。这么一想,哪怕只能再活两天,这两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你改善了自己的生命,也改善了环境和社会。当然,活两百岁也是有意义的,不怕长。有些人说:“哎呀,这个世界太苦了,我想早点死。”没智慧!有人说:“哎呀,我才活了八十岁,不够,我要活得再长一点。”也没智慧!如果你有智慧的话,无论怎么活,都是可以改善自己的生命。从生到死,只要功夫成片了,生死就相当于换一个地方去住而已,那是何等自在!

  戒定慧三学是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只要掌握一个原则:凡是能够使自己变得规范,变得安定,变得想得通、看得开的,这个方法就符合戒定慧的标准。符合戒定慧标准的方法才是佛法,不符合的一概不是佛法。

 

第二章 佛法对现实人生的作用

  身口意是我们修行的主体,戒定慧是我们修行的方法。修行的主体、修行的方法这两者如果我们都明白了,那我们就知道了修证佛法到底有哪些内容,这是最起码的基础。当认识了这个基础以后,只要讲到修行,我们就要观察:修行的主体在哪里?修行的方法是否符合戒定慧的标准?

  这两方面的基础把握好了,接下来要讨论的是:佛法对于我们现实的人生到底有什么作用?

 

第一节 认识人生的痛苦

  讲到现实的人生,这个范围很广。生活中人们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个人的烦恼都有不同之处,在生活当中所经历的痛苦也各不相同,讲一百年恐怕也讲不完。具体来说,小孩有小孩的烦恼,大人有大人的痛苦,就是到死的时候,每个人的烦恼都不一样——有些人死得很难看,有些人死得很无奈,有些人死得很安详,有些人死的时候还要作点怪。

  修行解脱的圣者,死的时候有时候要“作点怪”的。怎么“作怪”呢?这些修行得道的人,是可以坐脱立亡的:他们有些是坐着安详而逝,有些是站着就走了,有些人在空中圆寂……像阿难尊者要去世的时候,当时印度恒河两边的两个国家都想得到他的舍利,都要把他的骨灰据为己有,两个国家的部队都准备好弓箭,准备打仗了——连死了都有人要争。阿难尊者看到这种情况,便腾身飞到恒河的上空,在空中火化。骨灰洒下来自然分成了两半,两边人都没意见了,因为阿难是在空中火化的,大家都有份,这样才避免了一场战争。还有些修行得道的人圆寂是虹化而去,藏传佛教有些修行得成就的人,虹化后身体什么都没有留下。虚云老和尚有个叫具行的徒弟,用三昧火自焚,别人看他坐在那里还跟生前一样,其实身体已经用自己的三昧火烧成灰了。

  唐朝时温州的玄机比丘尼,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出家人,她是永嘉玄觉大师的妹妹。她在临终的时候,一看那么多死法,别人都表演过了,唯独没有倒过来死的,所以她就搞怪了,把头倒过来,脚朝天往生了。别人去推她的身体还推不动,永嘉大师过来一看,啊!你在搞怪!于是说了两句话:“生也颠倒,死也颠倒。”啪,他妹妹倒过来的身体一下倒掉了。其实这些都是修行成就者以悲心示现来度众生的方式。

  尽管每个人生老病死的状态都不一样,但生活中遇到的烦恼、痛苦、各自的不幸,其实总的来说是大同小异的;因为既然幸福是相似的,那么痛苦也应该也是相似的。佛陀非常慈悲,他把我们人生的痛苦已经总结好了。佛告诉我们:生的痛苦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八类痛苦是人人都有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可总结性。

  如果再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三苦:苦苦、行苦、坏苦。苦苦,这是我们大来都能感觉到的痛苦;行苦,就是当我们表面上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时候,因为生命的无常,剩余的生命越来越短,诸行迁流而产生的苦;坏苦,就是所有的快乐一定会失去,一切快乐在将来失去时都会成为痛苦,就如这一期的的有情身体有生必有死,这就构造了将来痛苦的原因。

  台湾星云大师还总结了一个苦,他说:“在八苦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苦,叫做‘比较苦’。”“比较”很容易带来痛苦,实际上“比较”是双面刀,它既可以让你感觉快乐,又可以让你感觉痛苦。人生在世,常常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和比你好的人比,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可能就会有一种痛苦的感觉;你和不如你的人比,可能挺得意的。不管是比别人好还是比别人差,不管你是得意也好,难过也好,都是没有觉悟,都算是痛苦。

  “比较”也可以使人产生智慧,这种智慧会使我们在生活中升华自己,升华别人。修行到底在哪个地方下手,哪些方面需要改善,我们看到了没有?对于自他生命状态的存在,有没有进行比较?我们跟比自己好的人比,如果产生自卑,这样的比较是没有智慧的。如果我们看他比自己好,就想到:“哦,原来有人已经走过这条路,他做得就比我好,说明在这个世界上是可以成就像他这样好的人的。”那我们就有动力、有榜样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通过比较,能树立起自己的榜样,这样的比就是有智慧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