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达照法师佛法佛教教育知见 |
分类: 如是我聞 |
五、戒律不是束缚,而是解脱
佛法的每一条戒律,包括不杀生,都是以我们整个生命的健康为出发点的。最初释迦佛成道时是没有具体的戒律的,他只是告诉大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些弟子善根很深,知道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的事情不能做,利益大家、利益自己的事情才去做,就不会出问题。但是后来人们的根基变差了,有人开始做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事情了,于是每当有人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时,佛就制一条戒律。佛在一生弘法中制定了这么多条戒律,每一条戒律的制订都是为防止我们做错事,为了让我们把因错事带来的痛苦消除掉。
我们一定要对戒律有正确的理解。戒律又叫别解脱戒,不是束缚。时常听到不懂佛法的人说,佛教是通过很苛刻的戒律来束缚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不要做错事。其实,戒律不是束缚我们的行为,而是解脱我们因错误的行为而引发的痛苦。如果你认为戒律是用来束缚我们的,那你可能会感觉要受持这些戒律是非常痛苦的。有些人拼命地去守这些规矩,但是不懂得规矩是让他解脱,而不是让他痛苦的这个道理。
就像日本的茶道,要求非常严格,在榻榻米上有一条黑线,脚是不能踩的。脚踩在哪个位置上,手放哪个位置,都要求得非常严格,需要经过千百万次的训练。最后当你要表演茶道的时候,脑子里面一点点框住你的规矩都没有了,这才算真正到家了。一个真正持戒的人也是这样,脑子里面不会有持戒的感觉,他只是把生活变成了这样的一种习惯;习惯了之后,他就进入了正轨。就像宇宙飞船进入了航道,自然就在轨道上运行了。
六、持戒是修道路上的保障
佛陀在菩提道上,给我们建立了一套非常有保障的生活模式。不信佛的人、有很多烦恼和痛苦纠缠的人,先通过三皈依规范一下。如果还有条件就受五戒,通过五戒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如果心力有余,可以进一步受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人就是通过比丘戒、比丘尼戒,使自己的行为规范起来。佛法告诉我们,持戒是我们生活的保障,是修道路上的防护栏,特别是杀盗淫妄酒这五戒,无论在家、出家人,如果想求解脱,都必须要遵守。
佛陀对于在家居士、没有受五戒的居士要求并不高,我发现,要求不高,有些居士也挺高兴的,因为他本身对自己的要求就不高。他说:“我学佛,能让自己高兴一点就好,来生能够生到天上就好了。”佛在世的时候,是很少让居士修出世间解脱道的法门。佛为了让他们能种善根,很多时候跟居士只是讲要皈依三宝,心中经常念佛、念法、念僧、念布施、念天、念戒,有这六念就可以了,要守戒,要守规矩,但并不要求他们按照具体修行解脱的方法修行。
根据《阿含经》记载,一般来说,居士能够得初果罗汉,但是得四果罗汉就很难了。为什么呢?因为在家居士要过夫妻的生活、五欲的生活。由于还存在五欲,解脱就没有希望。但是五欲是一种行为,你如果有出离心,你的心跟法相应,就可以得初果。初果罗汉只是破见惑;一旦破见惑以后,人生观改变了,生活中虽然还有五欲,但也会慢慢淡化掉,再经过几生的修行,就可以证得四果。初果罗汉即使不精进用功,任运七生也能了断生死。
证初果,是在观念上看到了无我。观察整个身心世界,把这个世界归结到一点就是“苦”;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苦的,都是无自性的,所以苦也是空的。如果对于“苦也是空的”这个觉受生起来了,确认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空,是苦空,即是见道了,见到空性了。现在我们听到了这个道理,想马上确定下还不太容易;一旦你真正发自内心地确定下来,就像确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那样,确信这个世界本质是空,则是见道。
佛在世时,在讲法过程中很多居士都得了法眼净。有时候一次讲法就有成百上千人得了法眼净,他们看到了,确定了无我这一点。过五欲生活的居士,想这一生直接解脱、了生死是不容易的,而出家人相对容易些,因为出家人的专业就是修行。中国的知识分子、文人墨客,都比较喜欢禅宗的洒脱的境界。但是很多人学禅宗,却学成了口头禅、野狐禅。什么叫口头禅呢?就是他也很会讲,谈空说有,谈有说妙,来去自如,什么都能说,但是他没有修行,在生活当中遇到任何一点小事就计较起来了,很难放下;甚至更严重的,他们还会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实际上他们是“酒肉穿肠过,烦恼心中留”。这样的人,他说的禅法就变成了口头禅。
还有一些人,他通过修行有了一些觉受,比如说他原来烦恼、痛苦很多,对很多事都很执着,通过一段时间修行以后,烦恼、痛苦减少了,妄想暂时停下来了,感觉很空灵,他马上觉得自己已经证悟了,这叫“未证言证”。这时候他如果去指导别人,就会把别人引导到并没有证道的这个境界上,然后给别人印证说:“你已经证道了!”这属于野狐禅,像百丈讲的野狐的故事里的一样。
总而言之,不论在家、出家,不论修行什么法门,都要以持戒作为标准,只有严持了戒律,我们在整个修行路上才会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