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法的知见》之三十一

(2013-09-05 08:46:00)
标签:

达照法师

佛法

佛教

教育

知见

分类: 如是我聞

《佛法的知见》之三十一

 

    3.以菩提心作为动力
    生起了出离心以后,我们这颗心会不停地被佛菩萨所感召而发起菩提心,这一点很重要。被涅槃所感召的是出离心,被佛菩萨所感召的是我们的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愿菩提。当你发愿要利益一切众生的时候,心里就会想到要降伏自己。当烦恼生起来时,你就会想:“这不是菩萨所应有的,我应该改善自己。”当出现懈怠情绪时,你就会想:“无量的众生还在受苦,我怎么可以一个人苟且偷安?”所以,即使是凡夫的愿菩提,也能推动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4.考量自己的发心
    有些人修行打坐、念佛的时候,总觉得力度不够,修行到半路就进步不了了,一直徘徊犹豫。特别是有些专门修行的人,打坐想得一个禅定都很难,这就要检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把目标建立在了世间法上了,有没有把目标树立在“成佛”这样一个长远的目标上。如果目标已经很明确,接下来就要检视自己,看看自己的动力是否正确,是不是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动力。
    要检查自己有没有出离心,就看在生活当中,你最看重的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是财色名食感情,还是出世间的成就。你回光返照看看自己,稍微检测一下就知道了。大部分在家人最需要的可能是感情,如果你生起的是世间的感情,你的出离心就生不起来,感情一旦发生了变化,你的烦恼就随之产生,一点力量都没有。
    检查自己的心有没有停留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上。《金刚经》里面讲:“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如果你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生了心,就不是菩萨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不是菩提心,如果发了菩提心,就不能有所住,不能停留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不能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驻足,所以要从超越现实的心态当中去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发心了。
    发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后,可能还是会有误解。比如说,如果不希求自己得到现世福报,结果赚不了钱很穷困,或者生活条件变差了,担心别人会诽谤。这说明你还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健康的心态并没有建立起来。如果你不在意的话,那你现有的能力就会发挥到最佳状态。你有做生意的能力,你还会照样去做生意;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就会想尽办法使学生学得更好;如果你有才华,你也照样会发挥你的才华。就是说你会把生命的力量发挥出来,而不是把你的生命拘束在那里,而且你知道自己的落脚点,你心里面并不是在执着这些世间法。这就是佛教告诉我们生活在世间的动力。
    我们一定要选择好——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所谓的“求”,就是动力,用专业的话说就是发心。发了心,我们就会按照心指导的这个方向去努力,所以发心要正确。当然,没有修行经验的人发的心常常是不长远、不坚固、有间断的。比如说今天听法的时候你觉得挺好,发了菩提心,发了一下道心,明天这个道心可能就没有了——你发的是“露水道心”,清晨太阳一出来就没了。人家说,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两年佛到大殿,出家三年佛到天边了,心里已经把佛忘记了。学佛的人也常常是这样。有些人刚接触佛法时,感觉佛法特别好,每天看佛教的书,还经常去寺院,见到师父就要问法;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懒得问了,因为问来问去,自己并没有改善多少。
    我们要知道:发出离心和菩提心,不是说今天发了一下就够了,而是要以此作为我们生活的持续动力。在做事情之前,要想到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来听课之前,想到为什么要来听课;去上班之前,想到为什么要去上班。如果我们每天都很清楚自己修行、工作是为了得解脱、证菩提,这就说明我们的动力非常充足。
    包括打坐的时候也一样,你要很明确为什么打坐,从而让自己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如果打坐腿很痛,觉得很难熬,你就默念一下《金刚经》中的“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你就知道不应该把这颗心照顾到身体上,不应该把心放在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的东西上。只要你不把心放在这些上面,你就有可能会把身体忘记掉;如果身体忘记了,红尘影事就全部会被忘记掉,这样,你打坐就慢慢地进入了清净的状态。每次打坐的时候,都要这样调整自己的心态。
作为修行的动力,我们正确的发心非常重要。在生活中,我们要想到能够改善自己,改善他人。在修行上,不要将我们的心停留在看得见的轮回当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