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法的知见》之三十三

(2013-09-11 09:16:35)
标签:

达照法师

佛法

佛教

教育

知见

分类: 如是我聞

《佛法的知见》之三十三


四、众生平等,真正尊重生命

    佛教认为,每个众生都是平等的,这一点与所有其他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像佛陀的思想这样伟大,只有佛讲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都能够成佛。佛看到了我们生命的内在本质是平等的——你知道痛,它也知道痛,你知道快乐,它也知道快乐,这个灵明觉知的觉性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
    佛教讲,如果众生有差别的话,也只是烦恼不同,是烦恼、无明的差别,一切众生本具的智慧是没有差别的。在佛的眼中,一切众生所有的智慧和德行的最究竟的地方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异。因为这一点,佛讲众生平等;也因为这一点,佛才真正地尊重一切众生的生命。社会上很多人都说,我们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而实际上很多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是表面的,并没有真正从骨子里去爱护,去尊重。而释迦佛告诉我们的法,是教导我们从骨子里、从内心深处去尊重生命。
    有一个故事,一个人被邀请参加宴会。那天他穿一身球衣去打球了,把宴会的事忘了。时间到了,他突然想起来今天还有约会,就匆匆忙忙地跑到宴会厅。约他的这个人身份很高,而他穿一身旧旧的球衣、球鞋满头大汗地想冲进去,结果门口四个保安把他拦住,坚决不许他进去。为什么?因为今天请来的都是衣冠楚楚的大人物,一个打球的怎么跑到这里来了。一方面主人没有告诉保安有这样的人要进来,另外一方面保安也怕这样的人进去捣乱。没办法,他只好回家换了西装革履。再来时,这些保安毕恭毕敬地把他请进去了。请进去后,主人向他敬酒,他接过第一杯酒就倒在衣服的口袋里,说:“衣服,这是敬你的。”敬第二杯酒,他又倒进下面的口袋,说:“衣服,这是敬你的。”第三杯酒接过来,还是说:“衣服,这是敬你的。”主人很纳闷地说:“你今天为什么这样侮辱我,敬你酒,为什么不喝?”他说:“我其实之前已经来了一次,保安不允许我进来,我穿了这身衣服他们才让我进来,所以,你们请的是这身衣服,而不是我。”有一句话叫“只认衣冠不认人”,就是这个意思。
    世俗的凡夫因为妄想颠倒,常常不尊重生命,不尊重生命的本质;佛陀因为有大智慧,所以能够尊重生命的本质。佛陀传递给我们的是智慧的思想,佛法是科学的理论,而不是哲学的理论。
    很多人说佛教是哲学,其实确切地说,佛教没有一句话是属于哲学的内容。因为哲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要符合逻辑思维,但又是不能实现的;一旦被实现了,它就叫科学。所有的思想,符合逻辑并且通过科学方法验证了,就叫科学理论,而不是哲学。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代代都有人从这条路走过去,完成了生命最完善的工程。可见,佛教的理论是一种具有可重复性的,可以实践的理论。既然是可以实践的理论,就是科学理论,因此可以说佛教是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它的运作是有规律可循的。
    佛陀对于如何尊重生命,有一整套可实践的理论。这套理论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尊重生命从不杀生开始,不杀生就是受持“不杀戒”。既然尊重生命,所以不要让任何一个众生受苦,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不但不杀,我们还不能吃它们的肉,吃素是尊重生命的第二个阶段。为了尊重有情生命,我们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或者说我们抗议别人去杀,三净肉也是有众生被杀的,所以为了抗议别人去杀,我们就吃素。第三个阶段是放生,这是最了不起的,我们不但不杀,不但不吃,还积极地把生命解救了。不杀和不吃这是消极的态度,我们管好自己,跟众生不结恶缘;放生是和众生结善缘,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佛法把尊重生命分成这三个层次,让我们一点一点来实现,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有一位老和尚,晚上听到厨房里面“哐啷哐啷”响得很厉害,他跑过去一看,一只狐狸掉到油缸里了。油缸四边沾满了油,很滑,这只狐狸怎么爬也爬不出去。老和尚很慈悲,拿一块板把狐狸救出来,狐狸就跑掉了。几年后的一天夜里,老和尚在呼呼大睡,门被撞得非常响,把他吵醒了,他跑出去开门,原来是被他救的那只狐狸在敲门。随即发现,原来是寺庙着火,烧起来了,他就赶紧去扑火,结果及时将火扑灭,寺庙被保存下来了。
    众生是有灵性的,救众生,众生也会感恩。只是有些人傻,不懂得感恩,但是这不意味着我救他是白救了。我们布施给乞丐是有功德的,即使他在背后骂你,你也不要说:“哎呀,好心反被当作驴肝肺,好心不得好报!”只要有好心,一定会有好报,只是时间、因缘还没有成熟,所谓“善报恶报,迟早有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定有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