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启发修行的动力
一、凡夫生活的动力是欲望
当我们有了目标后,生活中还会有一些情况出现。比如明明知道我想成佛,可是总想偷懒。有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堕”,人的本性都是堕落的。我们站在那里觉得累,觉得坐下来更舒服,坐下来以后又觉得躺下来才舒服,这就是一种堕落的心态。按物理学家来说,这是因为地球的吸引力太大了,所以我们坐着比站着感觉更舒服,因为坐着离地心近一点,躺下去离地心就更近了。
在这个轮回的世界,我们生活的核心动力是什么呢?凡夫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核心的动力就是贪欲,是欲望。我们要懂得,在凡夫的世界里,所有事业成功的人,都是因为有强烈的动力驱使着他。在凡夫的世界里,如果没有欲望作为动力,恐怕没有一个人的生活会那么积极。
欲界众生的欲望有三种:淫欲、食欲和睡欲。淫欲是指对男女色的贪求,也包括对外界各种美色的贪着;食欲是我们贪着好吃的,因为众生需要有外在的食物来养活自己的生命,而且食物有好有坏,就会产生比较,就会有贪心;第三种欲望就是对睡眠的嗜好。这三种欲望体现在衣食住行中。我们一天到晚都被这些欲望牵着跑,因为欲望产生动力,使我们不停地奔忙,千辛万苦。
凡夫众生的欲望还会使人失去理智,做出错误的决定。比如小偷想偷别人的东西,这个欲望驱使他失去了理智,犯了罪。我们在生活当中,由于只看见眼前的快乐,做出错误的判断,也会使自己内心产生种种烦恼和欲望,眼前的快乐享受完了,剩下的只有空虚和痛苦。很多人在生活中得到了一些物质,或者得到了一定的地位之后,反而变得空虚起来。
有一个人开了一个饭馆,做小本生意,每天自己又要当老板,又要干活,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到了晚上,躺到床上就呼呼大睡,因为太辛苦了,睡得很香。后来,慢慢地事业发展起来了,有钱了,也雇了些打工的工人,他自己一点活也不用干,每天就是请客吃饭、应酬,很悠闲,钱也赚了不少。这个时候,他晚上躺下去反而觉得不舒服了,睡不着了,因为不累,没有干活,躺下去以后他的脚不知道搁在哪里好。我们的心常常是这样,生活不好的时候,可能还过得很充实;生活一旦好转了,由于我们没有一个更正确的方向,没有了动力,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蔫掉了。
佛法告诉我们,欲望分三种:
一种是恶欲。所谓恶欲,就是只为了满足自己一时感官上的觉受,即所谓贪嗔痴三毒。贪嗔痴三毒是恶道的因,不能使身心产生健康的觉受。
另一种是善欲。善的欲望,比如求佛菩萨保佑,希望自己得到健康的身心而不危害别人,这是三善道的因。
还有一种是善法欲。不止是善欲,还有善法。善法欲就是我们要追求生命的解脱、生命究竟的圆满。这种欲望能把我们痛苦的欲望转化过来,成为永恒的生命动力。事实上这种动力是存在的,佛菩萨就有这种动力。现在大家在修行时,每次诵经念佛的时候都要回向,都要发愿。发愿就是培养善法欲的一种训练,训练自己要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欲望——“我最希望的是能够度众生,我最希望的是要断烦恼,我最希望的是要学习正法”。有了这样的欲望以后,世间的欲望慢慢都会被取代掉。
二、修行的动力——出离心和菩提心
1.出离烦恼和痛苦
在修行中,没有动力的原因是我们的愿力不够。愿力在修道上分两个层面:一是出离心,一是菩提心。发愿属于愿菩提。
我们先要认识:凡夫心一直所贪求的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而且永远不能得到满足。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你就会说“哎呀,人生还是蛮好的”,这样你的出离心就永远建立不起来。
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是有烦恼的,大家心里都会有烦恼、痛苦和无明。所以我们最简单的愿望就是——“我要消除这些不明白的状况,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让自己不再被欲望、痛苦牵着跑,让自己比现在再好一点!”这种愿望也是一种出离心的体现,出离局限和狭隘,出离不安、不顺畅的身心状态。如果家庭、人生和社会都很顺畅,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地看它们究竟不究竟。归根结底,当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无我的,欲望就不会牵制我们了,因为欲望而带来的痛苦就会消失。
大部分的人懈怠放逸时,会伴随着另外的欲望。比如说冬天早上很冷,躺在被窝里面很舒服,不想起来,就说:“哎呀,我不想去上殿了,我没有上殿的这个欲望了。”可是你有想躲在被窝里的欲望。
有些人说:“师父,我觉得自己很懒,怎么办?”我说:“你还不够懒。”他问:“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说:“你把懒、不想做事的想法,也懒得让它生起来,那才好呢!”比如说你不想干活,那你就再懒一点嘛,连不想干活的这个念头都不要生起来,该干的你就会去干了。我们说自己不想干活,往往就是贪著不想干活的那种状态,还是在为自己打算。如果连这点打算都没有了,就像禅宗的祖师,吃饭穿衣都是佛法,如镜照物,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有什么境界来了,自然就去做了,做了以后就放下了,这就是“懒”到家了。平常人还“懒”不到这个份上,“懒”不出这样的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