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心物的分离引发了无尽的烦恼
当这颗心开始变化以后,心和物分开了,所以道教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两仪还是在太极里。你看太极图,阴阳鱼,阴的一面代表看不见,阳的一面代表看得见。阴的一面代表我们的心,阳的一面代表外界的物质,心和物就分开了。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就是分别。有了分别心,接下来就是名色。名就是名称,就是我们这颗心,心本来是没有的,只有一个名称。比如说我们现在心里想到一个话筒,其实只是有话筒,心是没有的,但我们觉得好像是我想到的,即使没有东西我也会想,于是我们就给它加一个名称,说这是我的心在想。所以十二因缘里面不讲心色,而是讲名色——有一个名称、一个色法,色法就是看得见的世界。
名和色这两者本来是混同一体的,由于我们不懂得事物真相,就把两个扯开了,扯开以后问题就来了——古人讲“混沌未开,天地浑然”,没有任何的灾难痛苦;但这个混沌被凿了几个洞,你们数一数,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个嘴巴,七个窍一凿出来,这个混沌就死了,就变成一个活人了。如果你把眼睛、耳朵、鼻子这六个窍补起来,那你就没有烦恼了。尽管没有烦恼,还是属于无明的状态。《道德经》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所以道家的修行主张要清心寡欲,不要向外驰求,这样才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
佛法并没有讲混沌的窍是被凿开的,佛法讲由于心和物分开了,我们就去投胎,投胎之后就有了名色和六入。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构成了以后,我们就会开始接触外界,追逐外界的六尘。人生几十年,说冤枉也真是挺冤枉的,无非是你的六根跟着外界的六尘跑,从小到大,从老到死;死了以后,还要跟着六尘继续跑,不能回归自我,看不到我们自心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只有佛陀静下来思维观察以后,看到了生命的内在。
六、走向涅槃的世界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条思路去坐禅:先不要把心和物分开,不去分别;不起分别心之后,就看到混沌一样的窈窈冥冥,就在这个地方好好用功,想办法将它透过去;一旦透过去了,“我执”就破除了。
虽然一些哲学或者其他的宗教也讲“无我”,但跟佛教的“无我”截然不同。佛教的“无我”是佛法对世界认识的一个终结点,就是说如果把人生、世界看透了,看到最后就是“无我”;如果你没有看透,那就看不到“无我”。
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一切法的终结点,所以对于世间这些生活或情绪的变化,总停留在表面上。停留在表面上生活的人有一个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漂浮不定。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这颗心永远都是飘浮不定的,就像水上浮萍一样,一直在飘啊飘啊,偶尔碰到一块石头,碰到泥巴什么,想把根扎下去,结果水冲过来,又得流浪了。
我们总以为学业结束了以后,不用学习了多开心,结果上班以后还得天天工作,一样又在流浪;总以为退休了可以好好地修行,其实退休了以后事情也不少;总以为这一生流浪以后再也不会流浪了,但由于这一生流浪惯了,死亡来了根本不能把握,于是来生又继续流浪;总以我只要幸福,只要开心快乐,只要能够生活好就不会流浪,事实上天堂我们也上过,世间的国王将相、大富大贵之人,我们也不止做过一次,可是我们从来没有一次珍惜过这些有福的生命,同样我们也做过穷人、畜生、饿鬼和地狱的众生,受过很多的苦,但这颗心还是一直在善与恶、快乐与痛苦中流转,不停地流浪。有些人说,有一个家庭就不会流浪了。家只是避风港,大风来的时候暂时避一避,没有风的时候你又得出海,又得去流浪了。到底哪里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呢?
初学佛法的人要知道,三宝是我们的归宿。真正用功的人知道,佛法讲的真相,宇宙万物的真相和人生的真理才是我们的归宿。在真理、涅槃的世界里,不一定有佛法僧的名相,但是佛法解脱的道理肯定会有。
佛法讲的道理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道理,我们怎么一步一步地去观察和转化生活中的烦恼,从而能够承担得了这些烦恼和痛苦。在现有条件下再往前走,总有一天会到达涅槃的世界。在小乘佛法里面讲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教对宇宙、人生、世界的终极认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