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达照法师佛法佛教教育知见 |
分类: 如是我聞 |

六、抓住转凡成圣的最后机会
以往我们可能没有听闻过佛法,或者没有听过佛法的“第一义谛”,不知道要追求涅槃,不知道涅槃里面具有的大智慧、大慈悲。听闻佛法后我们知道,从苦的世界可以跳出到快乐的世界,从苦乐的世界可以跳出到无我的世界。佛陀对人生的第一个看法就是对我们生命内在价值给予了肯定:人身难得,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得人身,才有可能从轮回当中跳出去,而且这是最后的一次机会。如果这一生跳不出去,那我们还要继续轮回,而轮回以后是什么样,我们完全没有把握。这就是对于生命充分肯定的原因所在。原来得人身是这么有意义,这么有价值!
佛陀对人生的第二个看法是:轮回是苦海。如果你不解脱,不仅三恶道是苦的,三善道也都是苦的。很多人生活在享受中,凡是享受惯了的人都受不了苦。有些父母很宠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结果孩子长大后,不是狂妄自大,就是脆弱得不得了。有句诗“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意思是说在阳台上种的桃李很娇贵,风一吹过来马上就会倒,而小溪旁边的野菜、野草,春天一到,花开得很漂亮。所以古人常教育孩子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能不能承担,能不能把宝贵的生命利用起来,而且最有意义的一点是每个人都可以转凡成圣。
你们不要说:“我现在工作很忙,还没有精力来修行。”其实就算一天上班十个小时,还是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修行的。我小时候见到一个人,他在农村里每天干农活非常勤劳,挑着大粪去种菜,他在挑大粪的时候也在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嘴巴是不停的,因为他听说念佛可以往生,就一直念,白天也念,晚上也念,三四十年一直如此。他的功夫是从哪里来呢?实际上功夫都是自己积累起来的。广闻佛法后,就知道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功修行,即使是在聊天的时候,也是可以用功修行的。这一生是有机会转凡成圣的,而且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是我们现在唯一能把握的机会。这就是佛法对人生价值的判断。
第三节、修改错误的知见
一、错误的经验
佛陀看到了我们整个生命运行存在的因果规律,同时也看到我们都在追求快乐、舍离痛苦,而在这过程中我们有很多错误的行为。如何去改正这些错误的行为?佛陀在这个世间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经验。
所有错误的行为可以归纳为一个原因:我们被世俗的价值观和经验所干扰、所影响。外在的是别人给予的价值观,内在的就是我们自己生活的经验,经验是什么呢?就比如说抽烟的人,他抽第一支烟不会上瘾,但抽多了以后就上瘾了,改不过来了;吸毒的人也是这样。我们平常的生活习惯也是经验,这些经验积累起来后,就会按这些经验去生活。我们不是活在自己的经验当中,就是活在别人的价值判断中,我们平常迷惑的就是这两样,而佛告诉我们,我们的经验是有问题的。
二、勘破妄想
很多人问我:“师父,我打坐的时候有很多妄想,去不掉,断不了,怎么办?”其实这里面有个重要的知见。我们讲佛法的知见,就是指你对妄想是怎么看的,这很重要。如果你把妄想看作是家里的一堆垃圾,需要清理掉,那你今天扫干净了,它明天还会出现。同一个妄想可以打十年、二十年。扫的时候好像已经扫干净了,事实上是没有扫掉,因为它不是垃圾,你想扫也扫不掉。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妄想呢?佛法就是要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念头、想法叫妄想,妄就是“虚妄”,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是假的呢?大家看看自己的心,我们有时候想这件事的时候很开心,想那件事的时候又很痛苦,觉得自己妄想很多、很烦。可是如果你细细观照自己的心,会发现所谓的“我快乐”、“我痛苦”或者“我很烦”其实是不存在的。我们好像感觉它存在,但其实它是一个假的存在,所以叫做妄想。
大家现在可以试一下,可以打一下妄想,想到自己的车停在门口,脑子里面就出现了那辆车。这时你觉得“我想到车了”,是不是这样?真正情况却不是这样。因为你想到车的时候,并没有跑到停车的地方去,是不是?你说出现在你脑子里,其实没有一个脑子的样子,也没有一个你到车那里去的过程。你想到门口或者想到大殿,你想的时候这个东西就出现了,它出现在哪里呢?你找不到。
七佛偈里面告诉我们:“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心就是我们所谓的妄想心,这颗心本来没有生灭。它的真相是没有生,不曾存在,未曾有;是因为有了一个境,才有了一个事物,在你去想这个事物的时候,你觉得你的心到那儿去了,其实所有的妄想,只是这些事物在空灵的心中的显现。这个空灵的心的实质其实是空性,就是空性当中显现了缘起,即缘起性空。这是我们体会到的内在的行为、内在的经验。所有心里的经验都是由外在的环境和有相的事物积累起来、总结起来的,背后的这颗心是没有的。这样讲可能大家会觉得太深、很难体会。但是佛法所讲的,就是要让我们把这个妄想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