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自然界的动植物身上,人类汲取了诸多建筑设计的灵感。“师法自然”的设计思路,让许多新奇美观又不失实用性的建筑物得以诞生。现代仿生学建立之后,建筑科技也得益于仿生学的发展,向着更坚固、更节能、更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向演进,让建筑物更具“自然家园”的属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仿生学终于独立成为一门科学,其发展也一日千里。一些建筑师习惯于将寻找灵感的目光投向自然界,让作品兼具实用、美观和个性。
悉尼歌剧院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便是一座典型的仿生学建筑。它的设计者、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在晚年回忆说,歌剧院基座上酷似白帆或者贝壳的结构,其原型是他吃橙子时剥下的橙皮。歌剧院的主体结构,就由3组这样的壳片组成。1958年,悉尼歌剧院开工,但建造这种异形壳体在当时却是几乎无解的难题。现场搭建模板和浇筑的方式成本过于高昂,其余已有的技术则无法达到所需的精度要求。直到1961年左右,施工团队意识到这些壳体都是某个球面的一部分,于是采取浇筑空心球再分割出壳体的方法,终于在精度和经济性两方面达成平衡。1973年10月20日,悉尼歌剧院竣工启用,旋即成为20世纪极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大连贝壳博物馆新馆
到了21世纪,仿生学建筑愈加受到建筑师的热捧。在很多时候,以仿生学的思路设计建筑外观,被认为是赋予建筑物感情的一种直接方式。在西班牙巴伦西亚,“艺术科学城”是这个国家现代化的象征。而在建筑群中的腓力王子科技馆,其外观结构的原型,便是被割净肌肉的鱼骨或鲸骨,这样的设计不仅令人着迷,而且体现出巴伦西亚作为港口和曾经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地域特色。
而在中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大连和青岛,不少建筑物也模仿了海洋动物的外表进行设计。大连星海广场的贝壳博物馆新馆,不仅外观酷似贝壳,内部展厅也模仿螺壳的结构进行布置,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螺旋上升”,思路不至于中断。在青岛,近年来新建成的影视产业园展示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和游泳跳水馆,在外观上分别模仿了螺、海星和贝壳的模样,在城市中营造出浓郁的“海味”。未来的青岛新国际机场,其俯视结构也酷似海星,并且与水母状的地面交通枢纽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提供大量停机位,充分满足国内外旅客前往青岛的交通需求;一方面能让所有旅客都不必走太远便可换乘地面交通;同时还能让人一下飞机就感受到青岛扑面而来的海洋文化,实乃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