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部分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4年8月刊,作者:丹聪 刘毅)
清透透的水边,长出美美的、有趣的食物。在本文中,我们去湿地旁瞧瞧那些让你大开眼界、口水直流的美食!
青苔和水香菜
青苔是一种附生在水底岩石上的绿藻类植物,颜色翠绿,细软如发丝,是傣族的常用食材。青苔是季节性食材,收获后要制成干片以便储存。制作方法很简单,洗净沙石和杂质,撕拉开摊成圆形薄片后晾晒干即可。青苔片直接焙烤或油炸配糯米饭吃,也可用清水发开后煮一碗碧绿香滑的鲜青苔汤。
水香菜
传统的傣家餐桌上总有一两样可以入药的食材,水香菜就是一种能清火解毒、杀虫止痒的傣医草药。在江河或水田边摘上一把水香菜,洗净后蘸鲜辣的花生喃咪(傣语“蘸水”音译)或番茄喃咪生吃,满口清香,非常提神。
小鱼、罗非鱼
傣家人有无鱼不成席的说法,包烧小鱼就是当地一道独具特色的经典美味。包烧小鱼里的“小鱼”是个笼统的概念,当地人会告诉你是小红鱼、小银鱼,但其实是多种鱼的大杂烩,各种南鳅、大刺鳅、马口鱼、白甲鱼、唇鱼骨等。清理过的小鱼用盐、小米辣、葱、姜、蒜、刺芫荽腌制,用新鲜芭蕉叶里外包裹几层,再拿到火塘上烤,等到最外层的芭蕉叶被烤得焦黑,就可以端上餐桌了。芭蕉叶锁住了鱼肉的水分,叶子的清香、香浓的佐料和鱼的鲜香完美融合,光是那香味就叫人食指大动。
香茅草烤鱼
香茅草烤鱼算得上是西双版纳的标志性美食,这道菜中用到的主要食材是罗非鱼。罗非鱼是一种淡水鱼,因原产非洲且形似鲫鱼,也被叫作非洲鲫鱼。“罗非”这个名字据说来源于越南语中鱼的音译,因为罗非鱼最初是从越南传入中国的。香茅草烤鱼用到的作料和包烧小鱼类似,不同的是拌好的作料要塞到清理干净的鱼肚子里。内容丰富的罗非鱼用香茅草捆好,用竹片夹住烘烤,烤好后鱼肉外焦里嫩,还有独特的香茅草香味,让人难以忘怀。
贝和螺
有一道名为“烧酒海蜷”的小吃深受欢迎,因加入不同量的麻辣佐料,又分为小辣、中辣、大辣和麻辣。烧酒海蜷其实就是滩栖螺科的纵带滩栖螺(有时也混入少数多形滩栖螺),它们在红树林区光滩上聚群分布,数量巨大。其实,除了纵带滩栖螺,红树林中的汇螺科的珠带拟蟹守螺、小翼拟蟹守螺、彩拟蟹守螺、红树拟蟹守螺、沟纹笋光螺以及滩栖螺科的疣滩栖螺、古氏滩栖螺等均可食用,做法也类似,都是将螺尾敲除,煮熟吮吸而食。
烧酒海蜷
泥蚶,蚶科泥蚶属的贝类,属漳州云霄县红树林潮间带出产的泥蚶最为鲜美。贝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B12,并因含丰富的血红素,闽南民间相信吃泥蚶有补血的功效,因此也被称为“血蚶”。最常见的食用泥蚶方法是,将泥蚶在清水里淘洗,去外壳上的脏物,以沸水快速冲淋,以蚶壳微开一条缝隙用手可以掰开为最佳状态,蚶壳如果过度开启,“蚶血”流失,这盘菜就不值钱了。在古代,中国人有以贝类为钱币的历史,而泥蚶食用之季又多在春节期间,因此“食蚶积财”的传说也是闽南人喜食此物的另一注解。
土笋冻
此外,红树林里还有许多“怪异”的海鲜。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有一种人们耳熟能详的小吃——土笋冻。它味道异常鲜美,但却有很多人不敢吃,在他们看来,土笋冻里一条条虫子看了非常倒胃口。这些虫子的学名叫可口革囊星虫,听名字就知道美味,因其富含胶质,福建人用来制作土笋冻,而到了两广地区,人们用来做土笋汤。在红树林根系的淤泥里,盛产可口革囊星虫,因此又称为“泥丁”。
黄鸭叫和银鱼
洞庭湖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除“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以及鲶鱼、鲫鱼等常见鱼类以外,还有一种野生鱼深受洞庭湖当地人们的喜爱。这种鱼学名叫“黄颡鱼”,由于其腹部呈现黄色,还能发出鸭子一般的叫声,因此当地人管它叫“黄鸭叫”,在湖南其他地方还有叫“黄鸭姑”和“黄辣丁”。黄鸭叫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蛋白质丰富,有宽中健胃、滋阴补肾的功能。在湖南,黄鸭叫常藜蒿,菊科蒿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当地人春季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与蒿子秆、苦菊等其他菊科蔬菜一样,藜蒿的叶子呈现长形羽状分裂。藜蒿的嫩茎、芦芽和地下肥大的肉质茎均可食用,嫩茎深青或淡绿色,像豆芽菜般粗细,散发一种特殊浓烈的异香。每年清明前后是采摘藜蒿的最佳时机,具有独特香味的藜蒿与咸香柔软的腊肉同炒,吃上一口,唇齿生香。“藜蒿粑粑”,这道风味独特的洞庭湖小吃,满载着当地人的味觉记忆。用来做鱼汤,而水煮黄鸭叫是湖南餐桌中最为流行的特色菜,酸菜和紫苏与“黄鸭叫”一同中火炖煮,味道酸辣鲜爽、肉质细嫩。
黄鸭叫
还有一种鱼,身体呈半透明状,在水中漫游时呈银色,这就是银鱼。银鱼如果被捕捞出水面,身体立即变成白色,如玉似雪,很是有趣。银鱼是极富钙质的鱼类,营养学家将它列为长寿食品。洞庭湖银鱼远销海外,日本人尤其爱之,称其为“鱼中人参”,视作稀世之珍。在湖南,银鱼通常用来做汤,可与鸡丝、肉丝、草菇和鸡蛋搭配,调制出来的汤菜,色味俱佳、鲜美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