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2015-08-13 13:04:19)
标签:

弯弯

长城

定陵

颐和园

清华大学

分类: 游玩和视频日记,周末家庭
   北京,我们来了(二):行程线路------八达岭长城,定陵,颐和园,清华大学。



    世界是一本书,没有去旅行过的人,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页,非常的单薄。在这次的北京之旅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景色了,还有文化内涵和深邃的思想,然后认知自我,感知自我,提升自我。

                                                       ------弯妈-----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接上文继续我们的北京之旅游记。来北京的第三天,我们凌晨三点半就跟车去八达岭长城了,这是一个能和历史对话的地方,却被俗世剥去了旧时的衣裳,刻着岁月痕迹的却只是那些千百年来沉默不语的石头。




    今天的博文,长城也是我重点要讲的景点。大概在凌晨快五点的时候,我们就到达了八达岭长城,一眼望去真是壮观,看有的团队来的比我们还早,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但那是必然的,听贺导说一定要早点到,停车可以靠的离长城近些,这样下来走路可以少走些,也就不是很累了。跟团玩其实还是很有好处的,最起码买票不用烦神,我们就负责跟着人流慢慢等着索道上去就可。




    那天,长城上面微风习习,真是看大好河山的好时机,泱泱历史就像一幅徐徐展出的画轴。长城的高度,是中华名族的脊梁,看得高远,才能走的更强。既来之便也安之,站在这个世界唯一的“巨龙”脊梁上,一切不快便也随之烟消云散。人生存在世,哪有事事顺心,人生的历练,就如同风雨雷电,不经历,哪能见初霁彩虹。看那长城上汇集的人群,就像似一条蜿蜒的长龙。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铿锵的战歌,是血脉传承中古老的誓言。但是没有心的人,爬的再高,也只不过是沧海一栗中的愚钝一族。登上长城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就是好汉吗?固然,更多的人只是为了挑战自己,而非历史。




    我们走走看看,似乎也聆听到历史留下的声音。有千军万马,有孟姜女期期艾艾的哭诉,有风吹过石头的声音。几乎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有长城情结,几乎每一个登上长城的大人和孩子都会和长城合影留念,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也都视长城为中华名族的骄傲。走下来,在看山下的旅游车一辆一辆的驶过,一波又一波的人上车下车,每个人的脚步,都是那样匆匆。其实,对游客而言,这只不过是一个景点,我想这更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所在,我们也应该除了赞叹,还是赞叹!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之后,我去了十三陵中唯一一个地宫被发掘的陵墓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最著名的一个,前来这里参观的人很多。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中,在自己生前建陵的人只有三位,分别是永乐皇帝朱棣、嘉靖皇帝朱厚熜以及定陵的主人万历皇帝。朱棣因为强大,嘉靖因为暴虐,而万历皇帝除了这两点之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空虚和对社稷江山的消极怠工。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所以定陵规制恢宏豪华,耗资甚巨。




    这次算是进了皇帝的地宫,真的是个宫殿,空间超级高,但是里面的宝贝都搬到博物馆去了,空荡荡的,只有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的复制品,和三位的汉白玉椅子(原本是摆成品字形,现在便于参观,摆成了一字行,居然是准备他们在里面起来坐的)。听贺导解说当时挖掘地宫的时候,挖了两次都失败,找不到地宫的门,结果后来挖出来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本以为是假的,哪有还告诉后人怎么入墓的,但是还是试试,没想到真找到了地宫入口金刚墙,因此称此碑为“指路碑”。后猜测是地宫做好了,但是皇帝一直活得好好的,总不能一直敞着,就封了,又怕到时候找不到入口,就做了这碑,后来又忘了销毁了。真是活该他的地宫被挖掘出来,呵呵。




    此行带弯弯看过皇帝活着和死了住的地方了,有时我幻想我的前世是什么,我想在几百年前我似乎存在过,我也不确定人是否有前世,但,我却希望我的前世跟这个地方无关。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慈禧水道原来没有名称,就是一条无名的皇家御用河道,因为是慈禧皇太后每年巡幸颐和园避暑所必经水路而得名。那天,我们去颐和园也是坐船经过慈禧水道去游玩的。我们从北宫门进,逛到哪个宫门出的我已经不记得了。



    在颐和园里,几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筑的形式。亭台楼阁、殿堂厅室、廊馆轩榭、塔舫桥关、应有尽有。桥的造型非常优美,远远看去,桥上行人熙攘,桥下小船如梭,一派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咋一看还真有点像我们南京的玄武湖)。颐和园拥山抱水,绚丽多姿。除了园林之外,观赏各种古代建筑物也是此行的重要看点。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更多的接触那个久远年代的精髓与文化传承。对于颐和园,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只是跟着贺导随着人流,走走停停。我也大致晓得园中主要景点,应该可以分为三个区域,我猜想我们所走的路线,恰是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为主的区域。当年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的地方,现如今倒成了弯弯显摆自己的最佳场所。颐和园和故宫的金碧辉煌相比,这里的一切显得厚重而陈旧,但仍然彰显出磅礴庄重的气势。没有人能真正解读历史,我们走进去的,只是一段时光的某个片段而已。此刻,我也才真正领略到“颐和”之真意:至美和谐、颐养天年。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北京,我们来了(二)(组图)


    疲惫不堪的游玩了一天,下午快五点才到清华大学,得知这里下午四点半就不对外开放了,也就只能在大门口拍一拍近照,分享一下这里的学校氛围。清华大学是一个令人十分仰慕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华夏学子向往的知识殿堂,也是优秀青年心灵成长的精神家园,能在这与他们并肩读书学习是多么的莫大荣幸,但,能有几个呢?给弯弯拍了两张照片,看她带着满心的欢喜和收获而归,祝愿她放飞的是梦想,收获的是知识和心灵的成长。我想,就现在开始,弯弯的成长,一切还是顺其自然的为好。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