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日记的题目出自《读者》里看到一篇文章,这一篇文章很富有哲理性,里面也生动地描述了当今社会父母们所描述的几个让人深思的六个悲喜画面。其中有一个画面更是让我触目惊心:当大学开学时,每一个孩子都比自己的父母长得高大而且壮实,但是这些孩子却像木头一样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且不说,还在那指责累的气喘吁吁为他们办理入学手续的父母,板着脸,嫌他们动作不够利索。
天哪,这是我们辛勤养育的孩子们的表现吗?这是我们孩子给予我们的回报吗?这是我们需要的吗?不是的,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是我们从小对孩子的“纵容”。
现在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不缺少食物,不缺少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受教育的渠道又很多,因而这些孩子都比我们这一代的人聪明了许多,所以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的确比我们这一辈突出了很多,但是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是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因为这一点孩子们的表现却很淡薄很糟糕,他们怕脏怕累,不愿意做一些体力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个思想已经在孩子们面前渐渐消失了。可见,现在的孩子缺失的不是知识的补给,而是缺失自己自理自立的能力的培养。
我想面对这样的孩子,即使门门功课都考满分,这又有什么用呢?充其量只能算是读书考试获取知识的机器罢了!
其实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是一张洁净的白纸,我们要让孩子在白纸上画上什么需要我们家长给予孩子的一些学习的机会,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需要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的经验的积累。但是现在的社会学习氛围,家长们都重视学习经验的积累,忽略了生活经验的补给。每到双休日,每到节假日都为自己的孩子报这个补习班那个兴趣班的,表面上看孩子真的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孩子在这一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学习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值得我们深思,正如有这么一个广告:一个女孩,弹着钢琴给爸爸妈妈听,弹结束后,爸爸妈妈都万分激动,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弹得好,再弹一遍。当孩子听到这句话,转过头来已是泪流满目,用十分无奈无助的神情说:弹得好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遍?我想这一个广告也很明确的说明了:孩子需要的是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美丽的童年生活是短暂的,但是在孩子印象中应该是美好的,所以我们不需要让一些学习之外的补习时间占据了孩子童年的美好时光。
身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别人出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想孩子“赢”,有些家长都本着所谓“笨鸟先飞”的架势,其实是不是笨鸟是看我们家长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每一个孩子要发扬自己的的长处,然而这长处不是靠着报某一些补习班、兴趣班所能达到的,这一个兴趣是发自于孩子内心,根据孩子的个人喜好来实现的,而不是我们强加于孩子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考验家长们的好心态了。
“人生起跑线”有很多条,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经过了一系列的锻炼,的确比同龄的孩子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有没有清楚的看到这些孩子缺失了什么?即使他们拿到声乐十级,钢琴十级。。。这有何用呢?
有些时候,和妈妈们探讨: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不懂事,这么自以为是呢?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呢?其实我们没有想到自己平时的生活工作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一切为了孩子,对孩子“爱”得筋疲力尽,但是孩子却是这样的表现,有些时候我们会心灰意冷。我想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当中没有几个父母回去想一想:该用怎么样的方式来爱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一个问题。
生活中,我们只懂得“小爱”,爱孩子代他完成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爱孩子就让自己在辛勤劳作过后还要为孩子打理学习开外的事。。。。这一种一切代办式的家长们把一个“爱着的生命”拘泥在一个在爱的环抱下的“笼子”里,十年后,他们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缺少了生存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懂得:如果你生活在父母身边永远有所依靠,那么有朝一日当你独立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你将会觉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爱孩子,我们就应该让孩子懂得如何生存。不要让我们一直爱着的孩子在不知道如何生存情况下就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这是我们作为父母的悲哀!
爱孩子,就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培养孩子生存的能力。
新浪育儿博客首页推荐博文,非常感谢丁当妈妈的大力支持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