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之旅二

标签:
旅游生活杂谈 |
从莫斯科州小城伊斯特拉西行不远,一座造型别具一格的古建筑的巍峨身影赫然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新耶路撒冷修道院内的主要建筑——复活大教堂。
与同在莫斯科州的圣三一谢尔吉大修道院游客纷至沓来的景象相比,新耶路撒冷修道院显得有些“门前冷落车马稀”,让人感到格外幽深寂静。
然而,新耶路撒冷修道院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去。它最初是从1656年开始修建的,工程耗时30年才完成。从建成至今已有320年的历史。新耶路撒冷修道院的兴建标志着俄罗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此前,俄国是一个教权和沙皇的世俗权力二位一体的国家。东正教牧首拥有很大的权力。由于圣城耶路撒冷离俄国路途遥远,牧首尼康向沙皇建议,在莫斯科附近建“新耶路撒冷”,供信徒朝圣。按照始建时的设想,它应成为俄罗斯东正教的主要修道院以及东正教牧首的住地。它的地位应和圣城耶路撒冷的圣墓大教堂相似,外形也模仿圣墓大教堂而建。因此被称为新耶路撒冷修道院。
但是,新耶路撒冷修道院从一开始修建时起便命运多舛。随着新耶路撒冷修道院的兴建,尼康牧首的威望日增,他大权在握,经常干预国家政务,还企图建立一个不受皇权左右的教会,甚至想让教会凌驾于沙皇之上。这当然是沙皇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新耶路撒冷修道院尚未建成,牧首尼康即于1667年被宗教会议罢黜,并被放逐到北方的一个修道院去。宗教会议宣布“沙皇权力高于牧首和一切主教”。从此以后,新耶路撒冷修道院的地位下降了。1682年彼得一世即位后,教会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俄国开始了政府管理教会的时期。
和耶路撒冷圣墓大教堂几度被毁又几度重建的历史相仿,新耶路撒冷修道院建成后也经历过多次灾难。1723年,修道院内最主要的建筑复活大教堂巨顶坍塌,3年后又发生一场大火,把院内大部分建筑烧毁。虽然后来得到修复,但到1792年又再次遭到火灾的破坏。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新耶路撒冷修道院被关闭,财产被收归国有。1921年,在修道院原址设立了历史、艺术和乡土博物馆。后来从1925年起被称为国立历史、艺术和乡土博物馆。
卫国战争时期,伊斯特拉是莫斯科州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城市。1941年12月10日,德国法西斯军队炸毁了新耶路撒冷修道院内的主要教堂复活大教堂,其他建筑也受到严重破坏。大火把博物馆内的许多珍贵展品化为灰烬。
卫国战争胜利以后,一批苏联著名建筑学家制定了详细的修复计划,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新耶路撒冷修道院古建筑群的修复工作,但工程进展缓慢,直到今天还不能说已经全部完成。
1959年,这里的博物馆重新开门迎客。馆内的展览格局作了一些调整。部分展品从别处迁来,充实了展览内容。新耶路撒冷修道院的历史成为博物馆经常性展出的内容,此外还定期举办有关莫斯科州历史和经济的各种展览。
1994年,修道院内的复活大教堂重新恢复了宗教活动。修道院也重新开张。而设在修道院内的博物馆仍继续存在,现在名叫“新耶路撒冷”历史建筑和艺术博物馆。展览场所包括院内的部分建筑及旁边的公园。今天,新耶路撒冷修道院仍是莫斯科州一个值得一游的景点。
新耶路撒冷修道院的生命力就是如此的顽强。虽历经沧桑仍继续存在,虽屡次遭破坏、被“打倒”,又重新站立起来。了解了它的这些历史以后,我心中不禁产生一种感慨,觉得它似乎象征着一种精神,而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有了这种精神,那就是不可战胜的。










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蒙古语中,是“堡垒”的含义。位于俄罗斯首都最中心的博罗维茨基山岗上,南临莫斯科河,西北接亚历山大罗夫斯基花园,东北与红场相连,呈三角形。保持至今的围墙长2235米,厚6米,高14米,围墙上有塔楼18座,参差错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宫墙上,其中最壮观、最著名的要属带有鸣钟的救世主塔楼。5座最大的城门塔楼和箭楼装上了红宝石五角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克里姆林宫红星。克里姆林宫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据导游说,我们国旗上的五星,就是跟苏联学的。)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是历史瑰宝、文化和艺术古迹的宝库。


















这座用铜锡合金浇铸而成的大钟高6.14米,钟口最大直径为7米,钟壁最厚部分为0.67米,整个大钟重220多吨。大钟的顶端有一个十字架,外壁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有一面铸有当时俄国安娜·伊凡诺芙娜女皇的浮雕像,旁边有几行赞颂圣母和女皇陛下的铭文,有的图案是虔诚的信徒和美丽的天使簇拥着沙皇;有的图案是象征着俄国威严和勇猛的国旗,这些雕刻历经风雨沧桑,仍然清晰醒目,栩栩如生。
钟王铸造于18世纪上半期,铸钟匠为伊·费·马托林和米·伊·马托林父子,历时两年营造完工。当时准备把它放在伊凡大帝钟楼上,以使每天为沙皇报时奏鸣。不料,大钟刚浇铸在模子里的时候,一场大火把造钟工场化为灰烬,人们在扑灭大火时,曾将水泼在炽热的钟上,结果一块重11吨的大铜片从钟身脱落,大钟在烈焰中破裂,被埋在废墟之中达99年之久,1836年沙皇尼古拉命令把它挖出来,运到克里姆林宫。因为大钟有一道裂缝,便成了哑巴,人们从来也没有听到过它的声音,只能观赏它的精湛高超的造型,现钟王陈列在伊凡大帝钟楼附近。



















俄罗斯马戏大师的演出吸引着全世界的巨大兴趣,哪里有俄罗斯大马戏,哪里就有他们在获奖,受到广泛赞扬。称他们是“俄罗斯马戏伟大的典范、世界马戏最著名最坚挺的”。
20世纪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俄罗斯国家大马戏”曾多次来华进行访问表演,每一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早在1956年毛主席就曾经亲自接见过来华访问的“俄罗斯国家大马戏”的演职人员。至今,中国杂技团办公室仍然陈列着一张毛主席当时接见该团的照片。进入21世纪,“俄罗斯国家大马戏”在中国日益繁荣的商业演出市场上更是倍受瞩目。2002年“俄罗斯国家大马戏”在中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全国巡演,均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创下了当地马戏演出票房的最高纪录,得到了当地观众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演出在当时曾一度成为北京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