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群文阅读——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

(2015-06-07 21:38:45)
标签:

育儿

分类: 课堂教学

群文阅读——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

教学目标:

1.通过群文阅读,比较整合,初步了解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文体特点;通过对比感悟,逐步发现小小说意外结局的巧妙之处。

2. 在简要欣赏小小说结尾的过程中,明白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激发阅读小小说的愿望。

3、掌握并学习正确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群文阅读,比较整合,对比感悟,逐步发现小小说意外结局的巧妙之处。

2、掌握并学习正确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短的小说,我们一起来看(课件):

生齐读: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师:一句话,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有了,而且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读了这句话,你脑子里会冒出哪些问题?

生:后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师:你有很好的阅读习惯——推想阅读,看到前面,推想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

生:是谁在敲门?

师:对呀,既然是最后一个人,那个敲门的人是谁,是外星人吗?很多很多问题由此产生了。推想阅读这种阅读习惯很重要。据说,这是世界上最短的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它篇幅短小、人物集中、情节单纯、以小见大,富有戏剧性,完整地包括短篇小说应有的情节。板书:微型小说

一、猜想结尾,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很有趣的微型小说,名字叫《摩尔根掉井里去了》(出课件出示题目)。

2、听老师用讲故事的形式把这篇微型小说的内容讲一讲。

3、老师过渡:听到这里却没有了结尾,聪明的你们有兴趣来猜一猜吗?

4、学生猜想结尾。

(1)学生猜想

预设:一是消防队员救出了摩尔根。

二是摩尔根在枯井里死去了。

总结:孩子们,你们都很能干。听到前面的故事就可以猜想后面的结局,这可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停顿)

5、老师过渡:想知道作者是怎样结尾的吗? 真相马上揭晓(课件出示):

(“摩尔根又不是小孩,它是我家的大公鸡。”比尔爷爷说。

      这时,摩尔根扇动翅膀,奋力向上一飞,飞出了井口。它“喔喔喔”地叫着,那声音就跟小孩的“哇哇哇”声一个样儿。

      围观的人们瞪大了眼。

      记者的脸色发白了。

      只有比尔在一旁微微笑着。)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6、学生齐读作者的结尾。

7、我发现: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笑了,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笑呀?

学生自由说。

(1)出乎意料或意想不到

(2)我觉得这个结尾很好笑

(3)白担心一场,被耍了一把……

8、老师过渡:《摩尔根掉井里去了》这篇小说的结尾确实是人们“意料之外”的,请大家拿出阅读资料单,抓住最重要的句子把结尾写上去。

可是你再想,发现这个结尾也在意料之中。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

9、老师小结:很多微型小说的结尾都是这样,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板书:人意料   情理之中)。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板书: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接下来,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两篇没有结尾的小小说,请你读一读,猜一猜(板书:猜读)。

二、默读小说,完成表格

1、默读资料单上的两篇微型小小说。

2、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篇名

思考

猜一猜结局(简要写)

《 窗》

这个病人探头朝窗口望去,看到了什么呢?

 

《 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 

情节还会怎么发展呢?最后一只乌鸦的命运如何?

 

3、学生交流完成情况(谁愿意将完成的表格和我们分享一下。)

提醒:大概意思相近就行,如果觉得填得不够准确请边听边修改。

三、出示结局,比较体会。

1、PPT出示两篇文章的结局并指名学生读一读。

2、如果“猜”中了,给自己赞一个。请“猜”中同学交流一下当时的思考。

3、如果“猜”的结局不一样,比较一下,想想原文结局的用意。

4、请大家把文中结局补充完整。

四、群文共读,比较相似点   

1、老师过渡:同学们,像今天把这几篇微型小说聚集在一起阅读,就叫群文阅读(板书:群文阅读)。当一组文章放在一起,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它们的共同之处。群文阅读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比较阅读(板书:比较读)。请你们再次重读这三篇小小说(板书:重读)比较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2、静心重读,独立思考。

师:阅读的最高的境界在于读出问题,再进行思考解疑,就是这样在不断地提问,解疑的过程中,走向深入。

3、独立思考之后,请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围绕中心问题讨论、人人参与、注意倾听、轻言细语、民主协商,记录员记录好每位同学发言要点。(课件出示)(看那一组同学是火眼金睛,发现得又快又准确。)通过刚才三篇小小说,你们组发现了哪些相似之处?

小组学习时,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刚才参加了两个小组的讨论。这一小组安排得非常合理,人人都参与讨论;这一小组开始只有一个发现,但经过讨论,发现得更多了,认识更全面了。

汇报前,提醒:全班交流,发言人要注意:“简要明确、声音响亮、避免重复、文明礼貌”。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别人发言,不要重复别的小组的观点,如果有不同意见要大胆补充。

4、小组展示交流:请发言人汇报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预设(1)三个故事结尾都很幽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2)结尾都有些意犹未尽

(3)结尾都引人深思

(4)给人一定启发。

老师引导:你们很会读书,读懂了文字背后蕴含的道理。哪个小组补充交流

(5)故事结尾都有铺垫

这点发现很有意思,其他组有没有记录这一点的。

什么叫有铺垫?就是打伏笔,因为有了前面的内容,读后面内容会觉得虽意外却在意料之中。

我们要以事实为依据,下面请同学们重读你最喜欢的那个故事找出明显为结尾做铺垫的句子,用“~~”勾画出来。

生交流。

如果学生自己发现不了,师引导如下:

师:像这类结尾意外的小说虽然出人意料,但是回过头来看它又合不合情理呢?(情理之中)为什么呢?(停顿)

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其实它已经在前文为结尾埋下了伏笔。请同学们重读你最喜欢的那个故事,在文中找一找最能为结尾作铺垫的句子,用“~~”勾画出来。

老师总结: 通过比较阅读,我们既发现小小说结尾的共同之处,又发现了结尾的各种侧重的作用。真正读懂了结尾,也自然对这篇小小说有了更深入的感 悟,读懂结尾确实是读懂整篇小小说的好方法。

五、勾连旧知,印证结局

1、师:让我们来回忆回忆,在学过的课文或以前课外阅读中,有没有这样一篇文章--这个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令你回味无穷;或者是被震撼、感动了。

2、同桌间讨论,师巡视。

3、学生交流,简要说说这个结尾的好处。

预设:师:还记得他们吗?还记得这篇课文的结尾吗? ppt:《夜莺的歌声》《穷人》……

六、梳理总结,推荐阅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了猜读、比较读、重读等阅读方法同时阅读了三篇文章,从中懂得了深刻的道理,今后,我们在广泛阅读多篇文章时就可以用上这些方法。

大家还想不想再读像这样 “意外结局”的微型小说呢?老师推荐大家阅读群文阅读读本上的《在柏林》(老师下发的阅读单上就有)、《雪夜》这几篇微型小说。你们还可以自己找一找这类文章读一读。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们发现更多小小说的奥秘。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结尾常常成为全文的点睛之笔写作文的时候,期待同学们也能写出更多精彩的作文和小小说呢!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这枝繁叶茂的成长之树!

 

摩尔根掉井里去了

(美)  史梯曼  徐建华/译

男孩比尔住在爷爷家。这天,爷爷外出干活,比尔便像往常一样,和他的好朋友摩尔根在家门前的枯井边玩耍。

可是没过多久,摩尔根却不小心掉进了枯井里!比尔连忙走过去,俯身向黑漆漆的井里探望:井很深,什么也看不见。

就在这时,一个老人经过这里,看见比尔向井里俯着身子。

“你在看什么?”老人问。

“摩尔根掉井里去了。”比尔说。

“摩尔根是谁呀?”老人问。

“摩尔根,我的好朋友。”比尔回答。

“我希望你的朋友没有伤着。”老人走到了井边,关切地说,“井下的孩子没事儿吧?”

这时,黑漆漆的井里传来了摩尔根“哇哇哇”的声音,这在老人听起来像是在说“我没法爬上去”。因为老人已经很老了,所以他的耳朵并不是太好使。

这时,爷爷的邻居,一位大叔打井边经过。

“这儿发生了什么事?”邻居问。

“摩尔根掉井里去了。”老人答道。

当邻居从老人的口中得知摩尔根是男孩的好朋友时,马上说:“小孩子千万别到井边玩耍。”然后转身对比尔说,“摩尔根准是比你笨多了。”

接着,邻居的太太也走了过来。

“这儿怎么这样热闹?”她问。

“这男孩的一个好朋友掉井里去了。”邻居马上告诉自己的太太。

“我得叫消防队、警察,还有救护车。”说完立刻去打电话,她边走边对男孩说,“告诉你的朋友,马上会有人来救他的。”

不久,涌来了一大群人,有小贩,有路过的,他们觉得这孩子掉进井里又没有淹死,这热闹准时好看。

消防队的人来了。救护车呜呜叫着来了。警察忙着维持秩序,把拥挤的人群往两边扒开,好让消防队员靠近井边。

电视台记者来了,摄像员扛着摄像机跟在后边。电视台的记者对着话筒说:“我现在在比尔爷爷的农场向你报道。比尔,你能告诉我们详细情况吗?”

“摩尔根掉井里去了。”围观的人们争先恐后地说。他们很想趁机上上电视镜头。

“这儿发生什么大事了?”人群后面响起比尔爷爷洪钟般的声音。

“摩尔根掉进井里去了。”大家吚哩哇啦地说。

谁知,比尔爷爷却大笑起来,他说:“不用担心,摩尔根三天两头掉井里的!”

       围观的人、所有来救摩尔根的人,都觉得比尔爷爷笑得很奇怪。      

      “摩尔根又不是小孩,它是我家的大公鸡。”比尔爷爷说。

      这时,摩尔根扇动翅膀,奋力向上一飞,飞出了井口。它“喔喔喔”地叫着,那声音就跟小孩的“哇哇哇”声一个样儿。

      围观的人们瞪大了眼。

      记者的脸色发白了。

      只有比尔在一旁微微笑着。




(澳大利亚) 泰格特    佚名/译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他们俩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有静静的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什么,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如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困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里,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

万斌生

    报忧不报喜的乌鸦,遭到无情的剿杀。 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只乌鸦了。 最后一只乌鸦仓惶逃命,飞上了下临万丈深渊的悬崖绝壁。 
   然而人们并不放过它,勇敢的猎捕者们历尽艰辛,不辞劳苦地追了上来,密匝匝地包围了它,原始的箭弩和现代的火枪织成了天罗地网,一同指向世界上最后一只乌鸦。 
  乌鸦振了振翅膀,想飞越深渊,飞到对岸去,可是它立即发现,对岸是同样的天罗地网。 乌鸦欲飞又落,停在突出悬崖的一块拱桥般的悬石上。 
  围猎的人群中,有人在举枪瞄准有人在拉满弓弦,眼看这最后一只乌鸦就要粉身碎骨了。 
  “且慢!”一位首领模样的人发话了,“这是最后一只乌鸦,它死了乌鸦就绝种了。不能不教而诛。让我来问问它,看它能不能改恶从善。” 
    大家表示同意。 
   首领走上拱桥般的悬石。一些人不甘落后,也随之走上悬石。 
  “乌鸦,你好。”首领说,“只要你答应一个条件,我们就不杀你,马上放了你。” 
   乌鸦问:“什么条件呢?” 
  “很简单。只要你答应从此以后改掉讲坏话的习惯,像喜鹊那样多多报喜就行了。” 
  “这——”乌鸦沉吟着,“我又报喜又报忧行不行呢?” 
   首领还未回答,围猎者们已经怒吼起来—— 
  “不行!” 
  “这家伙讲惯了坏话!” 
   “本性难改!”…… 
   他们一边怒吼,一边向乌鸦栖身的悬石涌了过来。 
   就在这时,乌鸦猛然发现:由于涌向悬石的人太多,那悬石已经松动,悬石周围的石屑、泥土纷纷坠落,可惜人们并未察觉,还在向悬石涌来。 
   “呱!危险!”乌鸦大声喊道,“别过来,别过来!大石要塌了,大石要塌了!” 
   “死到临头,还在讲坏话。”首领恼怒道,“预备,放——” 
    火枪响了,弓箭射出,中枪的乌鸦圆瞪着双眼死去。 
   “哗!”死去的乌鸦和悬石上的首领,还有涌上悬石的勇敢的猎人,随着崩塌的悬石,一同坠下了万丈深渊…… 



给学生下发的阅读资料单

摩尔根掉井里去了

(美)  史梯曼  徐建华/译

男孩比尔住在爷爷家。这天,爷爷外出干活,比尔便像往常一样,和他的好朋友摩尔根在家门前的枯井边玩耍。

可是没过多久,摩尔根却不小心掉进了枯井里!比尔连忙走过去,俯身向黑漆漆的井里探望:井很深,什么也看不见。

就在这时,一个老人经过这里,看见比尔向井里俯着身子。

“你在看什么?”老人问。

“摩尔根掉井里去了。”比尔说。

“摩尔根是谁呀?”老人问。

“摩尔根,我的好朋友。”比尔回答。

“我希望你的朋友没有伤着。”老人走到了井边,关切地说,“井下的孩子没事儿吧?”

这时,黑漆漆的井里传来了摩尔根“哇哇哇”的声音,这在老人听起来像是在说“我没法爬上去”。因为老人已经很老了,所以他的耳朵并不是太好使。

这时,爷爷的邻居,一位大叔打井边经过。

“这儿发生了什么事?”邻居问。

“摩尔根掉井里去了。”老人答道。

当邻居从老人的口中得知摩尔根是男孩的好朋友时,马上说:“小孩子千万别到井边玩耍。”然后转身对比尔说,“摩尔根准是比你笨多了。”

接着,邻居的太太也走了过来。

“这儿怎么这样热闹?”她问。

“这男孩的一个好朋友掉井里去了。”邻居马上告诉自己的太太。

“我得叫消防队、警察,还有救护车。”说完立刻去打电话,她边走边对男孩说,“告诉你的朋友,马上会有人来救他的。”

不久,涌来了一大群人,有小贩,有路过的,他们觉得这孩子掉进井里又没有淹死,这热闹准时好看。

消防队的人来了。救护车呜呜叫着来了。警察忙着维持秩序,把拥挤的人群往两边扒开,好让消防队员靠近井边。

电视台记者来了,摄像员扛着摄像机跟在后边。电视台的记者对着话筒说:“我现在在比尔爷爷的农场向你报道。比尔,你能告诉我们详细情况吗?”

“摩尔根掉井里去了。”围观的人们争先恐后地说。他们很想趁机上上电视镜头。

“这儿发生什么大事了?”人群后面响起比尔爷爷洪钟般的声音。

“摩尔根掉进井里去了。”大家吚哩哇啦地说。

谁知,比尔爷爷却大笑起来,他说:“不用担心,摩尔根三天两头掉井里的!”

       围观的人、所有来救摩尔根的人,都觉得比尔爷爷笑得很奇怪。      












(澳大利亚) 泰格特    佚名/译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他们俩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有静静的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什么,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如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困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里,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

万斌生

    报忧不报喜的乌鸦,遭到无情的剿杀。 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只乌鸦了。 最后一只乌鸦仓惶逃命,飞上了下临万丈深渊的悬崖绝壁。 
   然而人们并不放过它,勇敢的猎捕者们历尽艰辛,不辞劳苦地追了上来,密匝匝地包围了它,原始的箭弩和现代的火枪织成了天罗地网,一同指向世界上最后一只乌鸦。 
  乌鸦振了振翅膀,想飞越深渊,飞到对岸去,可是它立即发现,对岸是同样的天罗地网。 乌鸦欲飞又落,停在突出悬崖的一块拱桥般的悬石上。 
  围猎的人群中,有人在举枪瞄准有人在拉满弓弦,眼看这最后一只乌鸦就要粉身碎骨了。 
  “且慢!”一位首领模样的人发话了,“这是最后一只乌鸦,它死了乌鸦就绝种了。不能不教而诛。让我来问问它,看它能不能改恶从善。” 
    大家表示同意。 
   首领走上拱桥般的悬石。一些人不甘落后,也随之走上悬石。 
  “乌鸦,你好。”首领说,“只要你答应一个条件,我们就不杀你,马上放了你。” 
   乌鸦问:“什么条件呢?” 
  “很简单。只要你答应从此以后改掉讲坏话的习惯,像喜鹊那样多多报喜就行了。” 
  “这——”乌鸦沉吟着,“我又报喜又报忧行不行呢?” 
   首领还未回答,围猎者们已经怒吼起来—— 
  “不行!” 
  “这家伙讲惯了坏话!” 
   “本性难改!”…… 
   他们一边怒吼,一边向乌鸦栖身的悬石涌了过来。 
   就在这时,乌鸦猛然发现:由于涌向悬石的人太多,那悬石已经松动,悬石周围的石屑、泥土纷纷坠落,可惜人们并未察觉,还在向悬石涌来。 
   “呱!危险!”乌鸦大声喊道,“别过来,别过来!大石要塌了,大石要塌了!” 
   “死到临头,还在讲坏话。”首领恼怒道,“预备,放——” 
    火枪响了,弓箭射出








篇名

思考

猜一猜结局(简要写)

《 窗》

这个病人探头朝窗口望去,看到了什么呢?

 

 

 

 

《 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 

情节还会怎么发展呢?最后一只乌鸦的命运如何?

 

 

 

 

 



推荐阅读:


柏林

 [美]奥莱尔   佚名/译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那个后备役老兵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