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中的“智童”》教学设计

(2015-06-07 20:15:35)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堂教学

人教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群文阅读

《文言文中的“智童”》教学设计

四川省合江县人民小学校 刘春来 巫贵玲  

教师简介: 

刘春来:女,1992年毕业于泸州师范,从事小学语文教育21年,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泸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泸州市知名教师。 

巫贵玲:女,生于1977年9月,合江县人民小学校语文教师。从教18年来,怀揣着教育的梦想,活跃在三尺讲台,挥洒智慧与灵气,诠释执着与勤勉,演绎精彩与感动。坚信:生命因阅读而幸福,,教育因执著而精彩!

教学内容简析:

本节课共选七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一篇课内(《杨氏之子》),六篇课外,分别讲述了杨氏之子、曹冲、司马光、王戎、谢道韫、陈元方、孔融这七个孩子的聪明故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初步掌握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一篇带多篇,课内带课外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从而获得启迪,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  

2、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 

4、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思维敏捷,观察仔细,勤于动脑,从而获得启迪,在生活中也要试着做一名“智童”。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     

2、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从而获得启迪,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杨氏之子》《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孔融妙对》七篇文言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温故而知新……)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从学生积累的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熟悉句子的意思,在不经意间走近本课的学习,让他们感觉文言文并不遥远、陌生,产生阅读期待,快乐地开始了本堂课的学习之旅。)  

二、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五年级时,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言文,里面讲到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反应敏捷、口齿伶俐,这个孩子是谁呢?

 (课件出示:《杨氏之子》)

2、齐读,交流:

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具体表现在哪儿?他的回答妙在何处?

孩子们,你们是如何读懂文言文的呢?(相机板书学法)

像这样“甚聪惠”的孩子,我们可以称之为“智童”。(板书),在我国古代,这样的“智童”还有很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再去认识几个这样的孩子吧。

(设计意图:用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为原则,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目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单的学习氛围。)

三、分层推进,阅读体会

(一)指导阅读《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1、阅读指导。

一读,读正确。(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明文意。(自由读,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读,悟智慧。(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孩子智慧的句子,想想给你什么启示。)

四读,品韵味。(吟咏诵读,读出韵味。)

2、小组阅读后交流,师相机指导。

3、小结阅读方法,指导填写阅读表。

(设计意图:用耳熟能详的故事,“扶”着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有章可循,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孔融妙对

1、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后面这四篇文章,并填写阅读表格。

2、学生汇报交流阅读情况,教师相机写板书。

(设计意图:给足阅读的时间,“放”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的模式,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四、梳理比较、归纳提升

1、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这七篇文言文,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①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文中的主人公都是小孩子;都通过一件事情来体现主人公的“智”;主人公的智慧和后天的勤奋努力不可分……)

②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文章的出处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智”:有的通过语言,有的通过行动……,主人公“智”的表现不一样:有的思维敏捷、言语巧妙,有的善于观察、方法独特,有的急中生智、解救伙伴,有的观察仔细、推理正确,有的才华出众、妙作比喻,有的守信守礼、聪明机智……)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篇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学生读完这七篇文言文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七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它们的异同,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读了七篇文言文,收获颇丰,感觉文言文非常有意思。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再找一些这样的文章来读,如《中华经典诵读文库》等,继续感受文言之韵吧。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孩子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达到群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板书设计:

文言文中的“智童”

借助注释    观察仔细

联系上下文      勤于动脑

推测想象        思维敏捷

诵读吟咏        言语巧妙

……        ……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板书将根据学情调整设计。)

附1

群文阅读表:

 

文章

主人公

最能表现“智”的言行(勾画)

启示

 

 

 

 

 

 

 

 

 

 

 

 

 

 

 

 

 

 

 

 

 

 

 

 

附2

六年级上册课外群文《文言文中的“智童”》一组

杨氏之子——《世说新语》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曹冲称象——《三国志》陈寿

曹冲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注释]

 智:智慧。  

若:相比。  

意:意识。  

及:达到。 

致:送到。  

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  

访:询问。  

群下:手下群臣。

咸:全,都。 

理:办法;道理。 

置:安放。

校:比较。  

物:物品。  

悦:高兴,开心。  

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司马光砸缸——选自《宋史》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

凛然:稳重的样子。

  退:放学。

  指:同“旨”,主要意思。

  去:离开。

 

王戎识李——《世说新语》刘义庆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 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

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尝:曾经。

诸:众,一些,这些

游:玩。

子:果实。

折枝:压弯(折)了树枝。

竞:争着。

走:跑。

信然:真是这样。

唯:只有。

信:果真。〔然〕这样。

 

谢道韫咏雪——《世说新语》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

谢道韫:晋代著名才女,后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

谢太傅:东晋后期名将谢安。

    内集:本族家人的聚会

  俄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骤:急猛。

欣然:高兴的样子。

兄子:儿子(现译为侄子)。

差可拟:大约可比拟。差可:尚可,略可,大致可以。

兄女:兄长之女,侄女,指谢道韫。

  未若:不如。

  因:乘。

  

 

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陈太丘: 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 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时年:今年。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已去:已经离开。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则:就是。

  信:诚信,讲信用。

惭:感到惭愧。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顾:回头看。

 

 

孔融妙对——《世说新语》刘义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注释]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

李元礼:李膺(yīng),字元礼,东汉著名学者、政治家。

诣:拜见,拜访。

俊才:才智出众的人。清称:指有名望的人。

中表:指与姑母、舅母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

通:通报,传达。

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礼。

君:您,表尊称。

仆:我,表谦称。

先君:先人。指前辈,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

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师资之尊:师生之谊。指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经历。

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

语语:前者读yǔ;后者读yù。 

了了(liǎo liǎo):聪明伶俐。

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